2008/08/30

CFA L1:证券市场几个知识点-阿童木

证券市场几个知识点
——by 阿童木
(pony注:以下内容是阿童木总结的完整拷贝。谢谢阿童木的奉献!!)

一、股票交易保证金催付通知margin call价格Trigger Price:多头“—”,空头“+”



二、三种加权平均构造指数的方法

1、Price-weighted index:价格加权平均,样本股票价格的均值(其实就是算术平均值)作为指数,相当于每种股票买一股组成了一个portfolio。主要两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和日经Nikkei Dow Jones Stock Average。
1) 高价股影响大
2) 由于split的原因,指数必须调整,这使得价格加权指数有向下偏差downward bias,指数收益率偏低

2、Market value-weighted index:市值加权平均,样本股票的市值加权平均作为指数。例如:SP500标普500,NYSE index纽约交易所综合指数,Wilshare5000指数,FTSE金融时报指数,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应用最广泛的全球股权指数,用美元合当地货币计量),FT/S&P世界指数。


1) 高市值股票对于指数的影响大
2) Split对于指数没有影响,因为市值不变,指数无需调整

3、Unweighted index:无权重法,即每种股票的权重相同,不论市值大小、价格高低,直接将各种股票对于基期的收益率作为指数值。(可以理解为每种股票都买1块钱,不管能买多少股,但是在这个portfolio里面每个股票基期市值一样)。其实是每个股票收益率的平均,可以用算术平均,也可以用几何平均。


1) 几何平均永远小于算数平均(高中学过的几个重要不等式:),因此几何平均有downward bias
2) 几何平均收益率(真正的平均收益率)

三、有效市场假设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几种形式
EMH是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假设,根据市场有效性的强弱分为三个层次。

1、weak-form EM:弱式有效市场假设,股价信息仅反应了当前及历史交易(价格和成交量,个人认为就是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信息,因此通过历史交易数据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即技术分析无效。两种检验方法:

1)Statistical tests for independence:独立性统计检验,就是看股票价格前后是否相关(因为技术分析假设历史会重演)。具体方法:
A、Autocorrelation test:自相关检验,股价时间序列是否自相关
B、 Runs tests:游程检验,验证股价随时间变动是否前后独立

2)Trading rules tests:交易规则检验,根据既定的交易规则看是否可以得到超额收益,比如上涨n%卖出,下跌n%买入的固定交易规则。具体方法:
A、Test of Filter rules:
B、其他
弱式有效市场假设基本上认为是正确的,各种检测方法基本可以支持这个假设。

2、semistrong-form EM: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设,股价不仅反映了交易信息(价格和交易量),而且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告等等)。而信息的发布是随机的(不可预测),价格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是迅速的,因此基础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无效。

1)Event study:事件研究法,最最重要的验证方法,支持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设。就是检验在一个public的消息到达市场之前和之后股票价格的变化。典型事件:
A、股票split、会计方法的变更,这些都没有对公司的经营有实质性影响,因此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股价;
B、IPOs发行定价较低,上市日会迅速回归其fair value(这是说人家国外市场,中国市场不符合一般规律);
C、 tender offer、盈利能力增长、宣布股利政策等事件却可以上股价迅速上涨。这些都支持了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设

2)Time-series test:时间序列检验,发现一些市场异象(Market anomalies)的证据,否定半强势EMH。也就是说,按照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设,所有公开信息都不应该可以作为预测未来股价的原因,那么如果有类似的证据证明利用公开信息可以预测未来股价,那么就证明半强势EMH无效。例如:
A、D/P(股利收益率)、违约溢价(high rating债券和low rating 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term structure(利率的期限结构)都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价格。
B、Calendar study:日历效应,按照周期的波动的日历效应也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价格。
C、Earning surprises to predict return:对于季报的业绩,往往反映滞后,而不是像EMH所说迅速反应。

3) Cross-sectional test:截面数据研究,发现的市场异象(Market anomalies)的证据,道理同上。例如:
A、 市盈率效应:低P/E股票往往预示着以后的收益率高。
B、 市净率效应:P/B低的股票,往往预示着以后的abnormal return(或者说高B/P)
C、 Small firm effect:公司规模效应,小公司往往具有比大公司高的收益
D、Neglect firm effect:被忽视的公司往往具有高收益
有些研究结果支持半强势,有些研究结果否定半强势市场假设,因此这个东西最可能考试

3、Strong EMH:强势有效市场假设,也有的叫做perfect市场假设。市场中目前的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public和private的信息,因此无法通过分析获得超额收益。所以任何人(包括基金经理)无法超越市场取得超额收益,因此基金经理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合理配置资产以分散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和满足客户要求。这也是指数化投资的理由。
Insider trading、Exchange Specialist等取得的高收益都否定了强势EMH
一般研究均否定强势市场假设

四、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理论的偏差
因为研究发现很多与EMH和CAPM等传统金融理论相悖的市场异象(Market anomaly),所以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起来。行为金融理论用以解释市场异象的几个原因:
Overconfidence bias:对于成长性公司,投资者会高估收益的成长率,因此会高估好news产生的,低估坏news产生的不好影响。
Confirmation bias:投资者倾向于寻找有利于自己决策的证据。
Escalation bias:扩大偏差,投资者有放大Confirmation bias的倾向。

五、关于Abnormal Return
Unadjusted abnormal return:
adjusted abnormal return:


More......

2008/08/27

常用指数:BDI

BDI:Baltic Dry Index,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煤价大涨,铁矿石大涨,这些都影响BDI的走势(价格涨说明需求大,那么要运输的就多,运价就涨了。短炒大宗商品的不算)。罗杰斯一直说看好大宗商品,他对了(当然他在07年低还说过非常看好A股,这......不知道他看好的时间周期是个什么概念)。言归正传:

船运货物分三类:根据货物的形态和包装,航海界将海上运输货物划分为液体货、干散货、件杂货3大类。3大类货物是这样划分的:①液体货物:石油、成品油、液化燃气、液态化学品、其它液体货物。②干散货:各种初级产品、原材料。通常根据运输批量的大小,干散货又分为大宗散货和小宗批量散货两类,大宗散货主要有:煤炭、金属矿石、粮食等;小宗批量散货包括:钢铁、木材、化肥、水泥等。③件杂货:主要包括机电设备、化工、轻工医药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农牧渔业产品等。这些货物一般以“件”“箱”“捆”等形式托运,包括包装货物(packed cargo)、裸装货物(unpacked cargo或non-packed cargo)和成组化货物(unitized cargo)。

干散货航运主要体现上游产品需求,比如煤炭、矿石,毛利高,价格波动也大,是经济领先指标。集装箱运输就是中下游了,比较平稳。2008H1干散货运输企业的利润就远高于集装箱运输企业的利润,见这里

更多情况请查看潘大财经网站,潘大同志总结得很详细。

P.S.:林森池先生总结航运股不适合长期投资


More......

常用指数:PMI

专家们老是一个术语一个术语地说,搞得我们这些外行干瞪眼,幸亏我们有google、百度,还有wiki等,俺们也不怕你崩术语了~~:-P

PMI: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的情况是:它是衡量美国制造业的“体检表”,是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 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商业报告中关于制造业的一个主要参数。通常采购经理人指数与金属需求指标密切正相关,因而能被看作是金属需求增长率变化的用效指标

中国也有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

PMI有什么用: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在过去40多年里,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可领先商业高潮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另外可以用它来分析产业信息。可以根据产业与GDP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则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在40~~50之间时,说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但整体经济还在扩张

参考链接:


MBA智库百科
百度知道
新华网稿
More......

林森池《投资王道》索引

原书转自中华网连载

1、投资王道-序:精明投资有赖基础分析
2、投资王道-前言
3、投资王道-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1
4、投资王道-市场经济专利主宰公司前景2
5、投资王道-拥有市场经济专利1
6、投资王道-拥有市场经济专利2
7、投资王道-在中国寻觅市场经济专利1
8、投资王道-在中国寻觅市场经济专利2
9、投资王道-在中国寻觅市场经济专利3
10、投资王道-投资分析工具
11、投资王道-如何分析电力行业
12、投资王道-如何分析及选择银行股
13、投资王道-如何分析及选择石油股
14、投资王道-如何分析及选择电讯股
15、投资王道-人寿保险产品的利润
16、投资王道-如何分析公路企业
17、投资王道-衍生工具的陷阱
18、投资王道-股票与资本市场的起源
19、投资王道-美资本主义的危机
20、投资王道-投资普及平民化
21、投资王道-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22、投资王道-香港股市发展史
23、投资王道-香港的重大收购战
24、投资王道-恒指成份股沧桑史
More......

CFA L2索引

这是我自己“瞎搞”的,供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共同提高。:-D

Economics
1、CFA L2-LOS14:经济增长
2、CFA L2-LOS15:全球化下管治和反托拉斯
3、CFA L2-LOS 16:国际贸易
4、CFA L2-LOS 17:国际金融

(待续)
More......

CFA L1索引

经Kevin和阿童木授权,转贴他们的总结在此。

1、CFA L1:Ethics-By Kevin
2、CFA L1:CML、SML等几条线的总结比较-阿童木
3、CFA L1:各种收益率的比较总结-阿童木
4、CFA L1:IS、BS表中的几个项目比较-阿童木
5、CFA L1:证券市场几个知识点-阿童木



More......

CFA L1:IS、BS表中的几个项目比较-阿童木

IS、BS表中的几个项目比较
——By 阿童木

(pony注:以下内容是阿童木总结的完整拷贝。谢谢阿童木的奉献!!)

一、Marketable investment securities的计价和损益:
采取公允价值入账的,也叫做marking-to-market(和期货margin比较)

点击看大图。

二、Comprehensive income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和accumulative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的区别与比较

点击看大图。

三、Nonrecurring Items的总结与比较:

1、Discontinued operations:待售资产收益/终止业务收益,IS线下项目(bottom line之下列示),企业的某项asset或segment待售,在待售期间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a.逐步退出期phase-out period:指企业决定处置的计量日(measurement date)与完成处置的处置日(disposal date)之间的时期
b.在IS的线下列示,即在incom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下,以net of tax计量。
c.需要追溯调整IS,把这部分待售资产产生的income/loss分离出来。
d.未实现的出售gain/loss不影响当期的incom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但是可能会对未来的CFI产生影响。处置的gain/loss计入Unusual OR infrequent items

2、Unusual OR infrequent items:非正常或者非经常项目,二者只能满足一个,如果都满足责属于Extraordinary items。不是企业正常或典型的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损失,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次经常发生的收益/损失。
a.包括:gains/loss from the sales of assets or part of a business;Impairment,write-offs,write-downs,and restructuring cost
b.已经包含在 incom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里了,因此是线上项目,而且在税前列支(reported before tax)。

3、Extraordinary items:非常项目,both unusual and infrequent;
a.包括:losses from an expropriation of asset(资产被没收征收);Gain/loss from early retirement of debt提前偿还债务产生的损失;uninsured losses from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
b.在IS的线下单独列示,即在incom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下,以net of tax计量。
c.注意:IFRS不允许把非常项目列入IS表中
d.计算EPS的时候,一般需要把这部分从NI中剔出。

四、对于少数股东权益Minority intetest的不同处理
US.GAAP:可以作为Liability、Equity或者中间项目Mezzanine section列示
IFRS:必须作为合并报表consolidated BS中的Equity项目

五、Expense的分类
这个东西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记忆,暂且列出来
By nature:Depreciation expense from manufacture and administration、Income tax
By fuction:COGS.



More......

CFA L1:各种收益率的比较总结-阿童木

各种收益率的比较总结
By 阿童木

(pony注:以下内容是阿童木总结的完整拷贝。谢谢阿童木的奉献!!)

写在前面:个人认为,Yield 这个词应该专指年利率,因此以下凡是带Y的收益率,除了HPY可能存在不是一年的情况外,其他都应该看作是对年收益率的计算。前后两个部分里面分别都提到了各种收益率的计算方法,这里做一总结和比较以便记忆

一、Quantitive部分涉及到的收益率

Holding Period Return (HPR): 不考虑时间(持有期为任何时间段)情况下的实际收益率。如果比较两种金融产品的HPR,则其持有期必须一致(起点和终点都一样),否则无法比较。实际当中很少用HPR,而是采用实际有效年收益率(Effective annual yield, EAY)。

Holding Period Yield (HPY): 和HPR 一回事。

Effective annual yield,(EAY):把各种金融产品的HPY转换成年收益率,这样就可以相互比较。
其中HPY为持有期t时间内的持有期收益率。在时间长度t中,投资收益率为HPY,按照此收益率一年投资365/t次等到的复利收益率,因此是有效的年收益率。这里的计算实际上就是几何平均。
这里的EAY与债券那部分的EAY本质上是相同的,就是年实际收益率,这里更能看清楚EAY才是真正的复利计算的365天为一年的实际年收益率。

Bank Discount Yield (BDY):贴现证券在报价时按照贴现率报价,称为银行贴现收益率(Bank Discount Yield):
D:市价和面值之间的差值,即贴现值;
F:证券面值;
t:持有期时间;
银行贴现收益率是按照单利计算,而且是按照360天每年计算。BDY的缺点在于计算收益率是以面值为计算基准,而实际上投资者付出的价格低于面值。因此引入货币市场收益率(Money Market Yield)

Money Market Yield(MMY):把BDY的分母变成投资者实际购买票据的价格,更能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但一般是用作短期的,所以都计算单利,而且按照360天。

HPY、BDY、MMY之间的关系:因为MMY和DBY都是换算成年(360天)的收益率,而HPY是一段时间的收益率。


二、Fixed-Income部分涉及到的收益率


Current Yield(当期收益率):最简单的计算收益率的方法,仅考虑当期利息收入。

Yield to Maturity(YTM):到期收益率,实际上是投资债券的IRR,因此按照现金流折现方法计算。美国国债一般semi-annual payment,因此用计算器算出来的I/Y就是是YTM/2
注意这里的n为年数的2倍。

例如:半年付息债券票面利率5%,面值100,持有期5年,目前价格110,则:
① PMT=2.5%*100,FV=100,PV=-110,n=2*5=10,CPT→I/Y 算出来的就是YTM/2;
② 直接乘2就是半年付息的BEY(semi-annual pay Bond equivalent yield),这种方法叫债券等价基准法,实际中一般采用此方法来报价;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简单的把半年收益率乘2,而没有计算复利,因此只是名义年收益率。
③ 同样可以采用有效利率基准法进行计算,即对于YTM/2再进行复利计算,计算出来的东西实际就是等价年收益率EAY(Effective annual yield 或者 equivalent annual yield,反正就是复利计算得到真实的年收益率),这计算了再投资复利的真实年利率,所以EAY才是真的yield,计算复利:
这里的EAY与前面quantitive部分的是一回事

YTM、BEY和EAY之间的关系:
1、 对于美国债券的semi-annual pay YTM,本身就是基于半年付息一次计算出来的(如上面例子YTM=2*I/Y),因此这里的YTM就是BEY。
2、 对于一年付息一次的债券(如欧洲债券),基于一年付息一次计算出来的annual pay YTM,这里的YTM就是EAY。
3、 在比较两种债券的收益率的时候,把其中一种换算成另外一种比较就可以了,二者关系式:
也就是说:对于semi-annual pay YTM(即BEY)换算成实际年利率EAY
对于 annual pay YTM(即EAY)换算成名义年利率BEY
二者选其一,换算以后进行比较即可。实际计算的时候建议用BEY→EAY方便一点,因为不用开平方。

三、其他一些概念

货币加权和时间加权收益率
1、 货币加权(money-weighted rate of return):应用内部收益率IRR计算出来的收益率,即根据:
所计算出来的内部收益率。

2、 时间加权(time-weighted rate of return):考虑到复合增长率的收益率,也就是用几何平均计算出来的收益率。
例如:每年的收益率为 ,则计算时间加权收益率:


简单说就是把n年内每年的收益相乘然后开n次方再减1。

关于Coupon rate、Current yield和YTM之间的关系
Bond selling at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Par Coupon rate = Current yield = YTM

Discount Coupon rate <>Premium Coupon rate > Current yield > YTM

YTC、YTFPC、YTP、YTWorst、CFY
YTC(Yield to Call)& YTFC(Yield to first call):仍然用IRR计算方法计算,只不过计算的时候用Call price 代替par,而折现期间也变成了call的时间,一般计算美国债券的时候,仍然按照半年付息计算2*I/Y。
YTFPC(Yield to First par call):第一次便以面值par召回,其他方法同上。
YTP(Yield to Put):方法同上,以Put price 代替par。
YTWorst(Yield to worst):以上几种中收益率最小的。
CFY(Cash Flow Yield):对于摊销债券(如抵押贷款等)计算的收益率,即每次支付PMT即有利息也有本金。同样按照内部收益率IRR的算法计算。不过一般按照月来计算PMT,算出来的CFY也是月收益率。NOTES上的教授斜体字说考试应该不会让计算,如果让计算的话用计算器的CF模式,计算出IRR就可以了。同样,可以用复利计算方式把月收益率转化成半年付息的BEY:


More......

CFA L1:CML、SML等几条线的总结比较-阿童木

CML、SML等几条线的总结比较
By 阿童木

(pony注:以下内容是阿童木总结的完整拷贝。谢谢阿童木的奉献!!)

1、 Markowitz Efficient Frontier(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有效边界):对于所有资产(如果仅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就是所有的stock)的投资组合,在每个风险水平risk下的最大期望收益return;或者说在每个期望收益下的最小风险。线上的每一点,就是一个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

横轴σ:用portfolio的期望收益率的标准差σ来表示风险水平;
纵轴E(R):投资组合Porfolio的收益率

Expected return:

Where R is return and wi is the weighting of component asset i.
Portfolio variance: ,

For a two asset portfolio:
Portfolio return:
Portfolio variance:

2、 Investors indifferent curve(投资者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投资偏好对于风险和收益的要求,每一条无差异曲线的风险—收益偏好相同。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Investors indifferent curve exhibits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wealth),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线上随着愿意承担的风险增大,所等到的相应的收益增大的程度越来越小。

3、 Capital Market Line(CML,资本市场线):从纵轴无风险收益率RFR处,引向Efficient Frontier曲线的一条切线。切点就是一个市场组合。在CML切点及之上按照RFR融资(borrowing),全部投资于切点的市场组合。切点之下则部分投资于无风险证券,部分投资于市场组合,相当于按照RFR借出资金(lending)。参照Markowitz Efficient Frontier中的图。
CML方程:
横轴:投资组合的风险(标准差,σ),收益率的波动情况。
纵轴E(R):投资组合Porfolio的收益率
截距intercept:Risk free rate,无风险收益率
斜率slope:

4、Security Market Line(SML,证券市场线):其实就是CAPM模型,对于个股的定价模型。在线上方的underpriced,在线下方的overpriced,在线上的properpriced。
SML方程:
横轴:个股的系统风险(Beta)
纵轴E(R):收益率
截距intercept:Risk free rate,无风险收益率,书上似乎说用短期国库券T-bill的利率。
斜率slope:E(Rm)-RFR,即市场的风险溢价。市场风险大的时候,风险溢价大(例如美国大概7—8%,中国大概10—12%)

5、Security characteristic line:The security characteristic line (SCL)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return (Rm) and the return (Ri) of a given asset i at a given time t. In general,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SCL is a straight line and can be illustrated as a statistical equation.其实就是一条回归直线,代表了个股的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间的线性关系,实际操作中可以用这个东西来估算个股的Beta值


More......

CFA L1:Ethics-By Kevin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pony注:以下内容是Kevin关于Ethics总结的完整拷贝。谢谢Kevin的奉献!!)
1. professionalism
A Knowledge of the Law
1当你感觉到其他人有违反的情况下,你应该去consult你们的合规部门。
2 如果知道某人是违反了的,需要向supervisor 或者是合规部门 report, 但CFAi是没有要求向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监管部门report的
3 如果情况没有改善,需要考虑离职(dissociate )


B 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1.与投行部门的关系
只有当充分披露了利益冲突时,分析师可以与投行部门人员参加上市公司的“路演”
不能强迫sell-side分析师做出对投行部门的客户有利的分析报告。
2 与上市公司的关系
研究分析报告不仅需要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讨论,还需要跟供货商,客户和竞争者进行讨论。
不管是投行部门还是上市公司,在研究报告没正式发布的时候,是不可以给他们看到的。除非里面的都是verify the factual information. (当出现了strong buy. Hold等字眼的报告是不可以给他们看到的。只有是基本信息的时候,才可以给他们看到。)
3 关于buy-side与sell-side的关系。
一个极端的例子:当sell-side的研究报告90%都是有一个buyside的公司买的时候,这个时候,sell-side公司的研究报告的独立性将受到到很大压力,很大可能是其研究报告已经失去了其独立性。
4 issuer-paid research
一般来说这样的报告,最好采用用一次性付费(flat fee),且付费不能取决与研究结果,即结论越好,付费越高。
去做调研的时候,费用最好自己给付。
当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时候,研究人员可以接受公司的安排,不用自行付费
1. modest:金额很小
2. arrangement不是特意安排的。

由于你的出色的工作表现,顾客给你一笔钱,你是否可以接受?
只有当你对雇主进行披露后,无论金额大小,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是不违反客观独立性的。(如果不是象征性的小礼物,需要得到雇主的书面允许)
但是第三方(比如broker)给你钱的时候,你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样是违反客观独立性的。

C misrepresentation
在口头或书面中,不可做出误导性陈述。
比如:保证投资收益,保证所有的服务,对资质的误导,plagiarism
Plagiarism: 例子:别人的报告,但没有鸣谢(acknowledgement)
将自己的报告说是摘自“分析专家”,而不具体说明是具体人
引用预测报告没有说明限制性条件
使用了图表,但没有说明出处
未经许可使用有知识产权的计算程序或计算表
有一个特例:如果是一个factual information, 并且来自知名机构的一个公开信息,你可以引用而不用鸣谢,只需注明来源。

D misconduct
注意:只是指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换句话来说,与职业行为不相关的,则不属于这个准则约束。经典例子,喝酒问题。如果在工作时间内就违反,在工作时间外就不违反。

2 Integrity of Capital Markets
A Material Nonpublic Information
Material 的进一步的判断标准:1.来源可靠(比如上市公司的高层)2.对股价的影响是明确的。
关于prohibition of all proprietary trading.
如果一个公司(market maker)拥有了某个股票的非公开重要信息,这家公司马上停止这个股票的自营业务的话,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也变相给市场一个signal,告诉了市场,这家公司拥有了内幕信息。公司应该只做客户要求的买卖,反向操作,不主动交易。也就是说客户来买,公司就卖,客户来卖,公司就买。

B market manipulation
注:这个条款是新加的,在code中也特别加了这条。
两种操纵价格的方式:1. transaction-based: distort price 和 inflate trading volume
2. information-based: spreading false rumors
对于有没有操纵市场,取决与你的动机,如果你的动机是害人的,那么就是操纵市场。
如果你的动机是真诚的,那么就不算操纵市场。比如说一个交易所新出的产品,他要求每个公司都必须达到一定交易量,这时侯就给与一定的佣金返回。如果公司对外披露了就没有违反II(B)。这个交易所的做法没有伤害投资者而是保持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更好的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一定要对外disclosed(这个例子很经典,几年都考到了这个知识点)。

课外知识:momentum style 动量交易。涨的时候买。跌的时候卖
Contrast style 反向交易。 涨的时候卖,跌的时候买

3 Duties to Clients and Prospective Clients
A Loyalty, Prudence, and Care
必须谨慎确定并遵守对顾客的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y)
谨慎人准则(prudent man rule):A fiduciary should exercise the judgment and ca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prevailing, a man of prudence, character and intelligence will exercis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ir own affairs, not in regard to speculation, but in regard to the permanent disposition of their funds, consider the probable income as well as the probable safety of their capital. 一句话总结,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不能做投机,要考虑到资金的永远储值,保值和升值。

Soft doll: 这个一定不是金钱,一般是research or goods,一定是作用于顾客的,让顾客受益,要直接有利于投资决策的。
可否让其他顾客受益呢?答案是可以的,因为从长远来说,顾客之间是可以实现互惠互利的。顾客A产生的Soft doll也许这次不作用于顾客A,作用于顾客B,那么顾客B产生的soft doll就有可能作用回顾客A。所以从长远来说,soft doll是可以让所有顾客受益。

特例:如果顾客C是直接跟broker做交易的。你不是fiduciary的话,只是推荐买卖的中间人,那么顾客A和B产生的soft doll是不可以让顾客C受益的。

Vote proxies(代理投票权)永远都是以顾客利益之上。如果是养老金的话,顾客不是公司管理层,而是员工。必须搞清楚顾客是谁,因为管理层不一定都是代表员工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决定的。

B Fair Dealing
Fair 不代表 equally, 不同的服务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向顾客披露这个服务条款。

对于重大的投资建议的改变(比如说由买改成卖),除了对市场公布信息外,还有两个义务比较做的:
1. 必须及时告诉那些之前根据投资建议买了这些证券并一直持有的顾客,投资建议已经由买改成了卖。
2. 如果一个顾客委托了公司进行买的交易,但是公司的投资建议是反向的,即由买改成了卖,那么公司也比较及时告诉顾客这个信息。
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些建议必须是公开的信息,即已经发布到市场上的.

Pro rata 按比例分配。在IPO的时候,必须按order size 来分配.

C Suitability
Update information regularly (at least annually)
在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IPS。如果要改变投资目标变化了,一定要及时更改IPS。
考试时候,需要特别小心一些暗示性词语,比如说high-income mutual fund就说明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于高股利的。如果投资人投资了zero-dividend stock,那么就违反了suitability。

其他知识。股票的收益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股票的价格是服从随机游走定律的。

D Performance Presentation
不可以以投资业绩误导客户或者潜在客户
不可误陈述人过去业绩或合理预期业绩
不可以说明或者暗示有能力与过去业绩相同的收益

在宣传业绩的时候,必须用综合收益率指标(GIPS也有要求),必须防止cherry picking,就是指挑好的说,去掉坏的不说。
在宣传业绩的时候,是不反对宣传过去的业绩的,但必须说明取得这个业绩是在哪里,是什么时候。(特别是在跳槽的时候,在新公司里宣传业绩时,需要注明你的业绩是在旧公司中取得的,不可以代表新的公司)

E Preservation of Confidentiality
对于向CFA协会PCP的调查,是否都需要配合?
这个要取决于当地的法律,如果当地的法律禁止向境外机构提供信息,那么你就不能提供信息。但是,如果当地法律没有这个要求,而且顾客也没有反对,那么就不能不配合CFA协会的PCP调查。

如果顾客的行为是违法法律的,那么你就不在受保密协议的限制,应该向合规部门报告得到适合的法律意见,再决定是否向法律部门披露顾客的交易记录。

4 Duties to Employers
A Loyalty
我们判断有没有损害雇主利益的唯一标准,是否:injure the firm, deprive the firm of its profit, or compromise the advantage of employee.
(注意,判断这个时候,严格遵守这个标准,不能用是否获得经济补偿来判断)
没有要求将雇主的利益置于家庭或个人其他利益之上,最好能够通过讨论平衡个人与工作的关系。
对于离开公司后,是否可以带走自己的研究报告?
答案是不可以的,因为你在工作的所有发明创造都属于公司。那么一份被公司放弃是使用的研究报告呢?也是不可以的,因为还是属于公司的,对于公司来说是有价值的。指明了这个方向研究是错误的。那么对于模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来公司之前创造了一个模型,在公司里工作时做了一些修改,当这个人离开公司的时候,那么这个模型可否带走?答案是你只能带走你之前的那部分模型,修改的部分是不可以带走的。

B Additional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
所有的安排必须得到雇主的同意 (书面同意)
披露的目的在于:雇主有权知道雇员的报酬情况来评估服务的真实成本和对雇员忠诚和客观的影响。
当你获得顾客的额外补偿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披露你就违反了客观独立性和Additional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如果你向你雇主披露了,但没有获得你雇主的书面同意,那么你就没有违反客观独立性,但违反了Additional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只有获得了书面同意才没有违反。

C Responsibilities of supervisors
(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需要特别小心,一,二,三级都会考到这个知识点。)
履行监督职责的形式为:建立规章制度,必须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
(如果一个人知道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是好的,但是没有履行相应的程序,他知道他的规章制度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他也是违反了这个条款的。)

在建立制度时,必须明确:what an adequate system is(什么是合适的规章制度)

如果将管理的职责委托给(delegate)他人,管理者不能免除监督管理的职责。(同时管理者必须教委托人如何监督,这个是管理者的义务)

对于不合理(inadequate)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应提醒上层注意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果由于不存在制度或制度不完善,管理者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拒接接受管理职责。

5 Investment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and Action
A Diligence and Reasonable Basis
只要你履行了充分合理的理由,就算研究的结果是错的,也没有违反这个条款。而且在团体报告中,你也可以不需要把你的名字从报告中移走。
如果你不同意这个研究的基础,那么你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要求把你的名字给移走。一定要书面形式,因为这个可以避免法律上的问题。

B Communication with clients and prospective clients
向顾客披露分析选择股票和构建组合所采用投资程序,并及时披露程序的变化。
明确区分facts and opinions
为了简化研究报告,省略了细节和其中风险,违反了这个条例
将预测作为事实,也违反了这个条例。
改变了投资决策的程序但是没有向客户说明,也违反了。(比如从active的投资策略改变成passive的投资策略,即从主动选择股票到跟踪指数性的股票组合)

C Record Retention
如果当地没有明确规定的话,CFA协会只是要求记录保存7年。

6 Conflicts of Interest
A Disclosure of Conflicts
必须向雇主和客户披露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且这些披露必须清晰明了。
可能会引起与客户利益冲突的方面的包括:
Directorship
Investment banking services
Market-making activities
Material beneficial ownership of stocks underlying
必须向雇主披露足够的信息以便让雇主判断利益冲突的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步骤来防止冲突,如果有冲突要立即向雇主报告。

个人持有股票的事实必须对外披露,否则违法这个条例。
当公司要求你不能向顾客披露利益冲突时候,你必须书面形式去要求公司,你要向顾客披露。如果公司依然要求你不披露,那么你要考虑disassociated。

B Priority of transactions
关键是确认受益人(beneficial owner)
一般来说,你的配偶是属于beneficial owner。父母却不一定是。因此,在对待父母的accounts应该跟其他client的account一样处理,不然就违反了fair dealing. 除非,在题目中,你的父母的accounts,特别说明是beneficial owner。当有这种关系的时候,client的交易必须优先与你的父母的交易。

C Referral Fees
会员必须向雇主,客户,潜在客户披露介绍业务的介绍费,以便他们评价服务的成本和潜在的偏颇。
所有的业务介绍费都必须考虑。

研究部门的人员销售产品如果有介绍费,必须向客户披露。
公司的产品销售人员在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时,无需向客户披露其将获得的佣金收入。
公司的资产组合管理经理在向客户推荐公司的某一个金融产品时,必须要向客户披露其将获得的介绍费。

如果是夸公司的推荐,有介绍费的话,需要向雇主和顾客披露(比如银行推荐客户给券商)
如果是同一个公司的部门,研究部推荐顾客给投行部,这样的情况是不需要向雇主披露的,但需要向顾客披露。
需要注意,无论介绍费金额的大小,都需要披露。考试要注意这一点。

7 Responsibilities as a CFA Institute Member or CFA Candidate
难度不大,不总结了

GIPS也不总结了。上面的内容是根据金程的课程中提到的难点和重点总结的,不一定很全面,但是应该可以有一定的帮助。最基础的内容一定要看Practice Handbook,这个部分一定要保持比较高的正确率,因为CFA对这个要求是最高的。如果低于一定分数线,其他部分怎么高都可以导致不过的机会。
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问我,我会尽量解答。如果解答不了,我会发邮件问金程的老师。
如果大家发现有错误的,也要及时通知改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By Kevin


More......

2008/08/25

CFA L2-LOS 17:国际金融

Reading 17 International Finance

首先记住一个等式(BOP):

current account+capital account+official reserve account =0——这个称为balance of payment(BOP,贸易支付差额)。current account是经常帐户,capital account是资本帐户,剩下的是储备帐户。中国的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双盈余,外汇储备也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经常帐户包含:商品、服务、投资回报(investment income)和单边转移(unilateral transfer)等的国际支付。资本帐户是投资国外房产和购买金融证券或国外投资过来的资金。如果经常帐户赤字(进口多了),弥补的方式之一是从国外借款。赤字好还是盈余好?天知道。可以看看余永定在《财经》2008年刊上的一篇文章。单边转移是指gifts to and from other nations.

向国外借款的用途分两种:消费和投资。如果是消费,那么以后的消费就要减少;如果是投资,那么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用来还钱,这样消费就可以不要同量减少。总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外汇的供求

外汇的供求取决于两个因素:存款利率(the interest rate for deposit)和预期远期汇率(expected future exchange rate)。在微观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是独立的,比如原材料上涨了影响供给,工资水平或消费习惯变好影响需求,但在外汇市场情况不同。比如你需要美元,那么你要放弃人民币(假设你不是外国人,你的本币是毛爷爷),这样美元的需求增加了,而人民币的供给也增加了。所以外汇波动很大,哪怕交易量很平稳。

外汇的需求曲线是下倾的,供给曲线是上倾的,这个倒是和微观里面一样。

汇率平衡

两种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和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PPP是指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国家应该售价相同,比如一个尺寸标准的馒头在中国卖8毛,那么在美国经过汇率转换后应该也是在8毛上下。因为物品还需要运输费用,况且各个国家的消费习惯也有差异,比如美国人天天汉堡没问题,但如果让中国人天天汉堡估计不要多久后看到汉堡就会觉得饱了。物品好运输,但有些服务就不好运输。在上海理发20块,在纽约可能20刀,因为理发服务是不好运输的。所以PPP并不能反应准确的供求。

利率平价是指相同风险的投资应该有相同的回报,不管是美元投资还是人民币投资,当然这里也要考虑远期汇率。更多关于利率平价看这里

讨论一下为什么需要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又是怎么干预的(why & how)

央行是有钱的,也有外汇,所以可以通过购入或抛售来改变供求。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平抑汇率的短期波动,注意,仅仅是短期的,长期而言央行也没辙,因为央行的钱哪怕再多,也是有限的。

外汇交易量是所有金融交易中交易量最大的,每天几乎数不清的钱在里面打滚(07年前的前三年平均日交易量3.2万亿美元)。外汇很复杂,天知道明天的汇率会怎么样。不要轻易相信某某能知道以后的汇率会怎么样,如果他知道他很容易成为世界首富。索罗斯牛吧,大战英格兰银行,但他也曾有过“滑铁卢”。


后面两个reading还有汇率和外汇平价关系的详细情况,每一个reading的notes都是20+页,吓到了:-p
More......

2008/08/24

CFA L2-LOS 16:国际贸易

Reading 16 Trading With The World

让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一方发挥优势,之后交换双方需要的东西,可以双赢,如果是多方,那么就多赢。这就是为什么N多的经济学家支持促进国际贸易。养牛有比较优势的多养牛,种瓜有比较优势的多种瓜,完了之后牛换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养牛的去种瓜可能比种瓜的种瓜效率更高,但他去种瓜的机会成本是不养牛,这样对比,看谁更有比较优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假设有两个人,一个超人(superman),一个是失败的man(spider-man),这里假设超人比spider-man强那么一点点,这两人都有非常高的道德境界,有灾必救,而且他们非常注重口碑。假设同时有两个灾难将要发生:一个是两列火车要"kiss",另一个是两辆汽车要"亲嘴"了,超人去救两个灾难都可以避免,蜘蛛侠去救只能救一半的人,那么超人就要去救火车,蜘蛛侠去救汽车了。因为救火车的机会成本是一半汽车上人的生命,救汽车是一半火车上人的生命。这里蜘蛛侠去救汽车就有比较优势,因为超人救汽车的机会成本大过救火车的机会成本。这个例子编得有点残酷,而且spider-man并不失败,委屈蜘蛛侠了~~。

为什么说是促进?因为有很多障碍:关税(tariff)、配额(quota)和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VER)。

关税和配额比较容易理解,自愿出口限制稍微有点费解。如果把自愿出口限制翻译成自动出口配额就好理解一点,都是配额嘛。两者的区别是进口配额使进口国的进口商获益,出口配额使出口国的出口商获益。这个获益是指相对其他没有取得配额的商家而言。配额可能使官员有可能去瓜分配额带来的收益。更多关于VER请看这里

那么既然国际贸易可以“你好我也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障碍?因为1、ZF喜欢上关税的收益,什么也不生产就能有收益谁不干啊;2、本国的生产商可能会采取政治途径来寻求保护;3、那些可能受到国际贸易伤害的工人手上有选票,可能搞得不河蟹。

有很多的理由来限制某些国际贸易,经济学家们吵来吵去的(arguments):

保护婴儿产业(infant industries)。这里有两个争论:1、这种保护使相关产业和产业工人收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收益;2、政府直接补贴这些婴儿产业可能比保护这些产业以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具有经济效率。

反倾销(anti-dumping)。这里也有争论:很难判断是不是倾销,各个国家的成本不一样。退一步讲,就算是倾销,也不能长久,总有一天会把价格提上去,等到价格提上去之后国内产业也可以有利润,这样又可以开工了。

国防安全(national defense)。争论:没有那个行业不与国防有关,或者是存在潜在的联系。更有效的办法是对国防战略产业进行补贴。

保护就业(protect jobs)。反方:一个产业的就业得到了保护,另外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的就业就受到了伤害。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创造就业(create jobs)。反对:与保护就业的反方类似,出口行业的就业减少了。而且长期来看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物价会上涨快,这样物价上涨把消费能力吞噬了,内需减少,产能就不能增长很多,这样失业就增加了。

保护工资水平(Trade with low-wage countries depresses wage rate in high-wage country)。又反对:工资高是因为生产效率高。高薪国际可以花更多精力在高科技上,而低薪国家可以在劳动密集(labor-intensive)型产业多干点活。

吵来吵去,有些支持的多,有些相对就少:国防、婴儿产业和反倾销的支持率高一些,当然还是有争论说直接补贴来得更有效率。


有个词很有意思——Sucking sound,说的是低工资收入国家劳动力吮吸了高工资国家劳动力的工作机会,wiki有解释

More......

CFA L2-LOS15:全球化下管治和反托拉斯

写在前面:中文翻译是我自己瞎掰的,有些是baigoogledu弄的,仅供参考,以英文为准。

Reading 15: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管治(regulation)分两种,经济管治和社会管治。

经济管治(economy regulation):目的是防止过高的垄断利润(excessive monopoly profits)或恶性竞争(predatory competitive practices),有成本管治(cost-of-service regulation)和回报率管治(rate-of-return regulation)两种方式。

社会管治(social regulation):着重质量(quality)而非数量(quantity),对所有行业都有效。比如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环保局(EPA)就是干这种活的。社会管治对小企业影响更大,因为管治成本并不是按比例分摊的,但管治的效果是长远的,利于整个社会。

管治的效果

管治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利润空间,如果你去做企业,你也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一种方法就是creative response(没有搜到合适的翻译,我觉得“阳奉阴违”比较合适)。比如ZF规定要男女平等,不能歧视,那么有些企业在招聘广告的时候不说明非要男性或女性,但录取的时候大部分是男性或大部分是女性。我又一次觉得阳奉阴违比较贴切啊,呵呵。美国的制造企业可以转移到中国或东南亚国家避免美国的管治,金融机构可以跑到开曼、百慕大、维尔京群岛等避税天堂避免管治。这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律师为什么那么吃香?呵呵。我们国家的《新劳动法》实施时这个情况就体现得很彻底。

对消费者也有影响,造成feedback effect。比如要求汽车厂加大节油力度,那么消费者可能就增加了开车的次数和里程,也不会特别注意节油(在产油国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经常看到半开着窗开空调的车在飙)。还有文章说加了安全带后人们开车的速度就快了,行人更危险了。

区分不同的管治行为

regulator虽然是政府部门选拔和发饷的,但他们并不没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这个你不会陌生了,你每个月都交那么多税,你都不知道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Don't be too naive,too simple)。这里有两种学说:

俘获说(capture hypothesis),regulator很多都是行业的“专家”,这些专家和业界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且企业会比消费者花更大的力气去准备听证会。俘获说的结论是:Only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usty participants are of concern to the regulatory agency.

"同甘共苦理"(share-the-gains,share-the-pains theory,翻译是我瞎掰的),regulator从立法者、消费者和被管治行业三方面综合考虑,均衡利益。比如电煤价格上涨了,管治方允许电厂提价一部分来转嫁成本压力给消费者,另一部分让电厂提高管理水平来消化(当然这不容易,为什么早先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呢?)“同甘共苦”理论认为如果真如俘获说那样监管者向着生产商,你们消费者在得到损害之后就会把监管者开掉,所以监管者也要考虑考虑。。。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也应该是出于和谐社会的考虑

管治成本与解除管治的效果

管治虽然对社会整体有利,但提高了成本,也提高了价格。还没有很准确的方式来评估管治的成本。成本高了就有人想降成本,这样就引出了解除管治或废除现有管治的讨论。


因为解除管治后终端价格会下降,这样对一些高成本企业来说短期内会出现困难,造成失业、短时间内供给短缺、质量下降、售价上涨等现象,但长期来看是好的,这个依据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进入和退出门槛低了,这样行业如果有高额利润就会吸引其他人进入,是行业利润降下来。由于有潜在威胁,企业运作效率会很高。


监管还是不监管,这是个问题,尤其是次贷搞得全世界大把人丢饭碗和跳楼后。

More......

2008/08/23

CFA L2-LOS14:经济增长

Reading 14 Economic growth

本章内容比较浅,主要介绍三种增长理论:古典增长理论(Classical growth theory、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和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

首先定义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Economic growth= %△real GDP/labor hour=growth in labor productivity。

经济增长需要三个激励制度(incentive system)作为前提(precondition):markets, property right和monetary exchange——产权和货币交换是为市场服务的。政权形式不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民主和专制政权都有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储蓄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新技术的出现。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曲线:单位工时资本(capital per labor hour)增长使变量沿曲线移动,技术进步使曲线上移。劳动生产率曲线是上凸的,因为收益递减定律。GDP的增长由两部分构成:单位工时资本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劳动生产曲线的y轴是labor productivity,x轴是capital per labor hour.

三分之一规律(One-third rule):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单位工时资本增长1%将使GDP增长三分之一个百分点。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鼓励储蓄、鼓励基础科研、刺激国际贸易和改善教育质量

经济增长理论:
1、 古典增长理论:GDP增长不是长久的(permanent),因为一旦人均GDP上升到超过贫困线(subsistence level),人口就会增长,这样GDP水平又回到了贫困线。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GDP增长->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s->new businesses start->demand for labor increases->real wage and employment increases->population explosion->real GDP decreases->subsistence level.这样一个循环下来,人均GDP还是在贫困线附近。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这些技术进步产生的人均生产力提高都将被人口增长吞噬。

2、 新古典增长理论: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出现长期的真实GDP增长。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技术的进步导致储蓄和投资的增长,这样导致平均工时资本增长。新古典与古典最大的不同在于怎么看待人口增长:新古典认为人口增长不只是围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而是看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在新古典模型中人口增长是独立于经济增长的。

新古典认为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影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取决于运气(a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曲线是上凸的(收益递减),储蓄和投资的决定取决于实际收益率与目标收益率(target rate of return)的对比。经济增长最后会停止,当实际收益率等于目标收益率时。

3、 新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产生于选择(Discoveries are the result of choices)。技术进步产生利润而竞争使利润消失。技术发明是公共物品,收益递减规律不适用于知识资本。High profits->competition->low profits->innovation->high profits循环是新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利润的不同点,新古典模型中没有考虑企业为更高的利润进行创新的激励因素。

以上是从notes上的总结,下面是从baidu知道上一篇文章的摘要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有经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术,而且,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以寻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实际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意味着,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趋同。在富国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迹象,但趋同是缓慢的,而且对所有国家而言,趋同看来并不明显。

索洛等人认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它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它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当然,没有绝对的真理。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存在缺陷:

1、 过于严峻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普适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巴罗模型中政府服务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一样大时,才能保证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2、 忽略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这一假定上,无法说明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教材最后整理了一下三种理论

1、古典增长理论提醒我们物理资源是有限的,没有技术进步我们终究要面临递减收益;
2、新古典增长理论除了和古典增长理论相同的部分,还认为我们不能仅仅靠physical capital的积累来获得增长,更需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富有创造力;
3、新增长理论强调递减效应不适用于人力资本。

从目前来看,新增长理论比其他两种理论更贴近现实,但并不能就说明它是对的。

Which theory is correct? Probably none tells us the whole story,but they all teach us something of value.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是讲中国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增长一般,改革开放后增速很快。2005年中国GDP为9万亿美元,美国是12万亿(根据2000年PPP计算)。


More......

2008/08/21

约翰·邓普顿和他的投资哲学(zz)

被誉为“全球投资之父”的,伟大的投资家,慈善家,邓普敦基金(Templeton Growth Fund )的创始人,约翰.邓普敦(John Templeton)于7月8日去世,享年95岁。

邓普敦早年的时候也像巴菲特一样曾是本杰明.戈雷翰姆的学生。在学生年代邓普顿就表现出杰出的“财商”,12岁上中学时,他从农夫那里买了一辆报废的福特车,东拼西凑了一些零部件,拼出了一部轿车,这部车他一直开到中学毕业。美国大萧条期间,他在耶鲁大学,为了筹足学费,他办报出售广告位置,兼职学校的行政杂务,有时甚至靠与同学赌扑克牌。

1954年他创建了邓普敦基金,最初只有200万美元的规模,到1992年邓普敦退休的时候,基金规模已经有220亿美元。1992年后他将基金卖给了富兰克林,开始了他十多年的慈善事业。邓普敦基金从1954年-1992年的38年间保持了16%的年回报率。假定1954年,你用1万美元投资于邓普敦基金,到1999年资产规模将增长到5500万美元。

邓普敦虽然早年就离开了邓普敦基金,但他的投资哲学和影响力依然延续,1999年Money杂志称他为20世纪颇具争议的、最伟大的投资家( arguably the greatest global stock picker of the century )。

邓普敦许多地方颇像巴菲特,如:早年师从戈雷翰姆;很小便开始making money;住在偏僻的地方,过着俭朴的生活;一生为自己和别人赚了大笔的财富;晚年又将大部分的财富捐了出去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就连投资哲学都很相似。

邓普敦有一些著名的投资语录在投资界流行深广,如:

关于牛市: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狂欢中死亡。

Bull Markets are born on pessimism, grow on scepticism, mature on optimism and die on euphoria.

关于买入与卖出时机的选择:在最悲观的时候买入;在最乐观的时候卖出。

The time of maximum pessimism is the best time to buy, and the time of maximum optimism is the best time to sell.

邓普敦的投资16原则(至今还高挂在富兰克林.邓普敦基金的网站上):

1.如果你要祈祷的话,首先要祷告:想清楚了,少犯错。

If you begin with a prayer, you can think more clearly and make fewer mistakes.

2.战胜市场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意味着你不仅要挑战普通的投资者,还要挑战那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你要做出比他们更好的投资决定。

Outperforming the market is a difficult task. The challenge is not simply making better investment decisions than the average investor. The real challenge is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that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rofessionals who manage the big institutions.

3.投资,不要“交易(买卖)”或投机,股票市场不是赌场。如果每次股价波动一两个点,你就交易,那股票市场对于你来说就是“赌场”。那你必输无疑。

Invest - don't trade or speculate. The stock market is not a casino, but if you move in or out of stocks every time they move a point or two, the market will be your casino. And you may lose eventually - or frequently.

4.买(公司的)价值,而不是买市场趋势或经济走势。其实是个股决定了市场,而不是相反。各股可以在牛市里下跌,也可以在熊市里上升,所以买个股,而不是买市场趋势或经济趋势。

Buy value, not market trends or the economic outlook. Ultimately, it is the individual stocks that determine the market, not vice versa. Individual stocks can rise in a bear market and fall in a bull market. So buy individual stocks, not the market trend or economic outlook.

5.当选择股票的时候,应该在好的股票里选择好的价格。选择股票就像选择餐厅,你不必指望它100%的好,但起码也得有3星4星的水准,你才可以优先考虑。

When buying stocks, search for bargains among quality stocks. Determining quality in a stock is like reviewing a restaurant. You don't expect it to be 100% perfect, but before it gets three or four stars you want it to be superior.

6.低买,从概念上说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就难了。当股价上升的时候,投资者会抢购;但当股价低迷的时候,投资者倒却步了,这个时候他们胆却和悲观。当你同时买入人人都在买的股票,你只能获得一个平均的收益,显然你不可能战胜市场。

Buy low. So simple in concept. So difficult in execution. When prices are high, a lot of investors are buying a lot of stocks. Prices are low when demand is low. Investors have pulled back, people are discouraged and pessimistic. But if you buy the same securities everyone else is buying, you will have the same results as everyone else. By definition, you cannot outperform the market.

7.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偏听偏信个别的消息,而据此作出投资决定。但是,我们很惊讶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听消息买卖)。不幸的是,很多人都相信有“内部消息”可以赚快钱

There's no free lunch. Never invest on sentiment. Never invest solely on a tip. You would be surprised how many investors do exactly this. Unfortunately there is something compelling about a tip. Its very nature suggests inside information, a way to turn a fast profit.

8.做“家庭作业”或雇佣聪明的专业人士,在投资前多做调查研究,多听,多研究,搞清楚一个公司如何可以成功。

Do your homework or hire wise experts to help you. Peopl will tell you: Investigate before you invest. Listen to them. Study companies to learn what makes them successful.

9.分散——按公司、行业,选择多个公司和多种债券,分散可以适度降低风险,因为不管你再小心,你都很难预测和控制将来,所以只有分散投资。

Diversify - by company, by industry. In stocks and bonds, there is safety in numbers. No matter how careful you are, you can neither predict nor control the future. So you must diversify.

10.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既首先要战胜通胀,这是长期投资者的一个理性目标。

Invest for maximum total real return. This means the return after inflation. This is the only rational objective for most long-term investors.

11.从错误中学习。人,要避免完全不犯投资的错误,只有不投资,但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错误。所以,投资者要容忍投资失误,但要避免犯不可挽回的错误。把每一次错误都转化成一次学习的经验。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The only way to avoid mistakes is not to invest - which is the biggest mistake of all. So forgive yourself for your errors and certainly don't try to recoup your losses by taking bigger risks. Instead, turn each mistake into a learning experience.

12.保持进取的态度投资,记住:没有一项投资是永恒的,要随时应变。没有一个股票是可以买了就可以完全忘记的,放松并不意味着飘飘然。

Aggressively monitor your investments. Remember, no investment is forever. Expect and react to change. And there are no stocks that you can buy and forget. Being relaxed doesn't mean being complacent.

13.投资者不要满足对现有问题的答案,因为可能还有很多你没有探明的问题。傲慢自大的态度迟早导致灾难性的投资后果。聪明的投资者明白,成功既是对新出现问题不断求解的过程。

An investor who has all the answers doesn't even understand all the questions. A cocksure approach to investing will lead, probably sooner than later, to disappointment if not outright disaster. The wise investor recognizes that success is a process of continually seeking answers to new questions.

14.对各种投资产品保持一种弹性和开放的态度,因为有时适合买蓝筹股;有时适合买周期性股票;有时适合买转换债券;有时则需坐拥现金。总之没有一种产品可以永远是最好的。

Remain flexible and open-minded about types of investment. There are times to buy blue-chip stocks, cyclical stocks, convertible bonds, and there are times to sit on cash. The fact is there is no one kind of investment that is always best.

15.当市场崩溃时,每个人都在卖出,而你却没有卖出,被套牢了,这个时候也不要惊恐,也不要赶着第二天抛出,冷静地分析你的投资组合,如果你没有发现更好的股票,那简单持有你原来的组合。

Don't panic Sometimes you won't have sold when everyone else is selling, and you will be caught in a market crash. Don't rush to sell the next day. Instead, study your portfolio. If you cannot find more attractive stocks, hold on to what you have.

16.不要过分小心谨慎和负面地看待市场,市场经常会调整,甚至崩溃,但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股票总体还是上升的,不管是本世纪,还是下一个世纪。记住:低买,高卖。

Dn't be fearful or negative too often. There will, of course, be corrections, perhaps even crashes. But over time our studies indicate, stocks do go up and up. In this century or the next, it's "Buy low, sell high."

More......

投资王道-恒指成份股沧桑史

  从附录大表B,我们看到1984-1986年期间,恒指成份股原有4家船务公司,但后来都相继被剔除,反映当时航运业的困难。众所周知,东方海外在董建华的领导下,要进行债务重组,多得霍英东拔刀相助,才能渡过难关。最近两年业绩表现蒸蒸日上,但由1986年至今,相差20年才复苏过来,尽管如此,今日仍无法重返成为恒指成份股。另一方面,中远太平洋、招商局等纷纷被选中,所谓“一代新人胜旧人”。隆丰国际原是包玉刚旗下代表航运的上市公司,当日航运业务前景暗淡,隆丰国际结果收购了九龙仓,九龙仓后来又收购会德丰。最后移花接木,隆丰从九仓手上接过会德丰的资产,改名为会德丰,九仓的控制权最后由会德丰持有。

  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置地分拆牛奶国际及文华酒店。1987年这两家公司成功晋身恒指成份股。1994年,整个怡和系,因担心九七政治变化,撤离香港,到新加坡上市。结果1994-1995年整个怡和系的5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牛奶国际、文华酒店及置地公司都从成份股中被剔除出来。

  传媒行业的盈利黄金期出现于九十年初,1994-1995年东方报业及南华早报都被选入恒指。但随着1997、1998年业绩的倒退,两家报业都从成份股中被剔除,前后不足5年光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自1985年加入恒指后,维持了19年,到2004年才被剔除,可算是传媒股中的表表者。

  九十年代初期,国企开始利用香港作为集资渠道,在香港成立公司上市:中信泰富在1992年以第一家红筹身份加入恒指;1994年粤海投资加入;1997年华润创业加入。这个热潮持续至现在:上海实业于1998年加入;中移动亦于同年加入;2000年有联想集团;2001年则是中联通、中海油;2002年中银香港;2003年则有中远大平洋;2004则有招商局及骏威。不过为数众多的红筹中,粤海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财政问题,于1999年被剔除,2004上实亦被剔除了。

  九十年代地产的兴旺壮大了不少地产公司,所以恒隆地产、信和和恒基发展都是在1994-1996年间加入恒生指数。不过地产的辉煌日子跟随着1997年结束了,过去几年有不少地产公司又再被剔除出来。像2002年有希慎及恒隆集团;2003年的信和及新世界。回顾这些成份股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行业起飞时,公司因为赚钱而市值日益壮大,所以便有机会被选中加入成份股,一旦大气候有所改变,经营困难的时候就被淘汰。

  现时恒指成份股中有些行业已经绝迹了。除了地产的没落,酒店业及传媒亦已没有成份股的代表了,反映了这些行业的困难。工业股的数目是增加了,不过德昌、联想、裕元、骏盛及中海油的生产基地,大部分位处于香港以外。其中以德昌电机较为特别;1994年德昌加入为成份股,在1997年被剔除,但又于1999年再次加入,直至现在。其中因由很值得分析。

  德昌电机的经营环境与香港经济没有密切关系,其主要业务为制造微型马达出口各地市场,畅销全世界。所以香港经历过的股灾、地产狂潮及网络泡沫等,对它影响都不大,反而外围经济的好坏才决定了这公司的前景。德昌能再次被纳入成份股内,就是有良好的业绩支持。这家公司在制造微型马达方面,无论是成本控制或产品质量,都是达到世界级的。除日本的Mabuchi规模略大于德昌外,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对手了。这就是德昌电机的市场经济专利。  

  书目  

   1. 《投资族谱》 作者 - 史威德(林行止)

   2. 《闲读偶拾》 林行止

   3. 《认识中国》 邹至庄

   4. Buffettology Mary Buffett & David Clark

   5. Chinese Stockmarkets Su Dongwei

   6. Common Stocks & Uncommon Profits Philip A. Fisher

   7. Crisis and Change Robert Fell

   8. How to be a Value Investor Lisa Holton

   9. One Up On Wall Street Peter Lynch

   10. Security Analysis Benjamin Graham

   11. The Great Game John Steele Gordon

   12.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enjamin Graham

   13.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Ronald C. Michie

   14. The Super Analysts Andrew Leeming

   15. Value Growth Investing Glen Arnold

   16. Value Investing Bruce Greenwald & Judd Kahn

More......

投资王道-香港的重大收购战

  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的重大收购战  

  中国解放后的香港,有近200万人为了生活而挣扎,间接鼓励以廉价劳工制造任何可以赚钱的产品。出口工业带来了就业,同时亦带来这200万人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交通运输方面:中巴、九巴、天星小轮及油麻地小轮业务蓬勃;电力及电讯的需求殷切:香港电灯、中华电力及香港电话公司均积极投资新设施。第一代移民在香港落地生根,诞下第二代,1962年,香港的人口已突破300万人。1982年,本港人口已超过600万人。

  有远见的商人,洞悉人口增加的压力带来庞大的商机。他们把握时机,投资在有市场经济专利的生意,为市民提供服务,满足当时的需求。传媒方面有商业电台、丽的呼声、多份报纸及在1967年成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成功商人的表表者要算是李嘉诚。他从制造塑料花获得第一桶金,随后建立长江的地产业务,收购拥有庞大土地的上市公司,发展大型私人住宅屋苑,再把从发展地产赚获的巨大财富,投资货柜码头、电讯及零售业务。这些都是有市场经济专利的服务。银行方面,汇丰和恒生早已控制了超过70%的港元存款,住宅房屋的分期付款按揭早已成为他们的专利。从六十至八十年代,曾爆发了数次大型收购战,显示出当时一些有远见的商人都在扩张,争取有市场经济专利的生意,同时明显地淡出制造业及贸易生意。  

  和记收购黄埔船坞  

  1967年暴动后,中国的态度清楚而明确——维持香港的现状,直至1997年止。对商界来说说是一个很强烈的讯息,有远见的商人,深信香港会由英国统治至1997年,所以他们都肯放胆投资。当日和记洋行主席祈德尊爵士(Colonel Clague),深信暴动后香港的地产会欣欣向荣,把握机会,趁着股票市场疲弱、公司股价低于本身资产净值的时刻,先行收购黄埔船坞及均益仓,力图发展这两家仓坞公司所拥有的大量土地。  

  置地收购牛奶公司

  1961年,怡和洋行上市,发行90万股新股,占股本的25%,每股发行价16元,上市第一天便升上至31.25元,升幅达到95%。1967年暴动期间,怡和洋行股价跌破上市价,怡和对香港地产缺乏信心,担心香港会重复1949年上海的版本。至1969年有美国商人投得尖沙嘴喜来登酒店的地皮后,怡和系对香港的信心才恢复过来。步和记的后尘,从事收购上市公司。整个怡和系,最受股民爱戴的就是置地公司。置地拥有中环的贵重物业及半山的豪宅,置地公司的市价,反映了投资者对地产公司的信心。置地公司股价表现比其他的突出。喜来登地皮成功拍卖后,置地第一时间部署收购城市酒店,城市酒店拥有今天文华酒店的业权。结果这个收购轻易而得。

  接着,置地又部署另一重大收购,对象就是牛奶公司。基于本身可再发展的土地十分有限,要发展物业出售,置地公司便要买入廉价土地。当日的牛奶公司资产丰厚,拥有一大块位于薄扶林的土地,用作牧场、养牛及榨取牛奶,这块土地便是今天的置富花园。

  牛奶公司亦是香港第一家经营超级市场(今天的惠康)的公司,拥有不少超级市场的物业。牛奶公司亦经营饮食业务,与伍氏家族合作,经营美心西餐厅。

  置地雄心勃勃,希望收购文华酒店后,可以再收购牛奶公司,一方面可发展牛奶公司的地皮作为物业出售,另一方面亦可以参与经营超级市场,更可利用美心集团在置地公司中环的大厦设立高档食肆,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服务。在未收购前,两家公司的股价都是45-50元;当收购消息流传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作出保卫战,增持股份,把股价推高。牛奶公司股价曾一度由数十元上升至200多元,置地公司的股价亦节节上升,但无法高过牛奶公司。置地公司为了完成收购,必要推高本身的股价。于是作出惊人的送股,就是每一股置地送5股新股,一度令置地股价上升至超过300元,除净后创下历史高价的67元。当日除净时67元高价只是维持了一段短时间,但是比牛奶公司股价高出许多,结果大部分牛奶公司股东愿意接受收购,并将牛奶股票换取置地发行的新股。置地公司最后成功收购牛奶公司。它利用股民的爱戴,发行新股收购牛奶公司,而不是用现金作收购的。

  这场收购战令股民损失惨重,因为将牛奶公司的股票去换取置地的股票,需时数十天,结果在除净后,置地的股价创下历史高位时,牛奶股东根本无法取得置地股票出售,置地的股东则因一送五,手上只持有一股旧股,那5股新股亦要等上数十天才收到。只能出售六分之一的持有量,当新股到手时,置地股价已大幅回落,且一跌不可收拾,很快由67元下跌至12元的水平。以送股后股价计算,置地股价在两个月内由7元上升至67元,再跌回至12元,而在67元时,置地的市盈率高达230倍。从置地的管理层来看,他们可以用如此高市盈率来收购牛奶公司,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市场给予置地的经济专利。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置地的股价仍然未能回到1973年的高位。

  在1972年末至1973年初,置地与牛奶的大战,就是香港股市狂潮的主要动力。从和记收购黄埔船坞、置地收购牛奶,可以看到当时有远见的商人,均认为香港地产前景乐观,事后的发展亦证明他们的眼光独到。1967至1997年,地产果然是拥有市场经济专利的行业。

  置地收购牛奶后,市场又再谣言四起,指置地会收购九龙仓。九龙仓及置地的主席都是怡和洋行的大班,但怡和在这两家公司都没有控制性股权,所以这个传说在市场一度很流行。一度将九龙仓的股价推高至800元,这价钱结果要等到1980年,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时才再度出现。实际上置地需时消化牛奶公司的业务,而怡和亦认为九龙仓是囊中物,掉以轻心,结果被包玉刚偷袭成功。  

  长江实业收购和记洋行  

  收购资产雄厚的公司,是整个七十年代的主流热潮。1974年,和记洋行出现财政问题,除了黄埔船坞及均益仓外,和记洋行还收购了很多没有上市的业务,在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业务,出现大规模坏帐,和记洋行因欠下庞大债务被汇丰银行接管了,1975年,祈德尊的和记洋行股权亦转移至汇丰银行名下。

  1976年汇丰银行积极寻找到买家,结果李嘉诚买入了和记洋行的股权。长实收购和记洋行的目的就是窥伺黄埔船坞及均益仓的土地。在1979年,和记洋行提出与黄埔船坞合并,成为今天的和记黄埔。最后又再收购均益仓的少数股权,接着在八十年代发展这些公司的土地,成为今天的均益大楼、和富中心、黄埔花园及香港仔中心。  

  包玉刚收购九龙仓  

  在1980年初,李嘉诚食髓滋味,企图收购九龙仓,透过英国维高达证券行,在市场暗中吸入九龙仓股票,九仓股价于是节节上升,怡和系亦在市场争相购入九仓,作为保卫战。由于九龙仓的股价上升急促,李嘉诚知道无法收购成功,所以将大约10%的股权一次过转让予包玉刚,声明不再收购九仓,于是九仓股价回落;包玉刚亦看到香港地产市道前景良好,航运业前景非常黯淡。他一方面积极减少手上的船只数目,另一方面,决心收购九龙仓的控制权。

  包玉刚获得汇丰的支持下,在1980年6月以一个突袭的形式,在市场宣布以105元买入不超过50%的九龙仓股权。105元是一拆十后的价钱。而当日的收购守则,是容许不超过50%股权的收购者,无需提出全面收购的。这个突袭发生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连怡和集团也没法作出回应。当日获多利代表隆丰国际(包玉刚的上市旗舰),向交易所公布收购消息,要求经纪打电话到获多利确认出售股数。这个突袭的方式,是以电话交易来达成的,所以在短短一个上午便完成收购。  

  置地险被长实收购  

  1980年,长实退出九龙仓收购战后,又再蠢蠢欲动,打算收购置地。而怡和系在失去九仓后亦痛定思痛,担心长实收购置地,于是耗尽资金在市场增加持有置地股权至40%,同时置地亦从市场增持怡和的股权至40%,以防怡和洋行被收购。置地又利用膨胀的方法,保护自己。1981年,置地先后收购港灯及香港电话公司的控制权,1982年,更加用高价47亿元投得交易广场第一、二期的发展权,一连串的收购,当然令到置地的负债大幅度增加,怡和希望藉此令李嘉诚知难而退。可惜事与愿违,1982年中英谈判开始,邓小平坚持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置地在高利率煎熬下(1981年10月香港最优惠利率达到20%),财政上渐感吃力,而中英谈判维持到1984年,长达两年高利息的负担,令置地的财务状况百上加斤。1983年,港元更受到冲击,银行拆息连续高居在30%-40%之间,达3个月之久。结果置地在低潮时,被逼将手上的电话公司股权,卖给英国大东电报局,最后亦将手上的香港电灯公司股权,以低价卖给和黄。据闻怡和系出售香港电灯时,与李嘉诚达成君子协议,就是李嘉诚保证5年内不再收购置地。怡和系就利用那段时间得以喘息,重组控股权,由怡和策略与怡和洋行互控股权,再由怡和策略控制牛奶公司,置地及文华东方。  

  九龙仓收购会德丰  

  八十年代初的航运低潮,令到会德丰喘不过气来,尽管有其他贸易及地产业务,但整个集团都感到举步维艰。1985年,会德丰主席马登意兴阑珊,打算出售手持股权,当时新加坡商人邱德跋,财雄势大,打算以现金收购会德丰。九龙仓加入收购战,最后击败对手,成功收购会德丰。

  九龙仓收购会德丰,原因是看中会德丰旗下的地产业务,例如,在山顶有不少低密度住宅可供发展;铜锣湾罗素街电车厂地皮更是珍贵,后来由九仓发展成今天的时代广场。

More......

投资王道-香港股市发展史

  香港的股票买卖,可以追溯至1860年,早期英国商人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其股票转让以私人交易形式,透过中间人撮合。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正式成立;1914年协会正名为香港交易所。早期的买卖,大部分是在雪厂街街边达成,经纪间互通消息,包括货源多寡、价格多少等,然后经纪会坐着人力车去找投资者(有钱佬)洽谈。当时的节奏很慢,成交不多,主要是英资公司如汇丰、置地、九仓、港灯、煤气、电车、太古船坞、黄埔船坞及均益仓等。

  1949年中国解放后,上海交易所部分经纪转移到香港,带来了人才及资金。上市公司如会德丰亦迁移到香港上市,香港股票市场一度活跃起来。解放前怡和主要生意集中在长三角流域,解放后,投资在中国的贸易及纱厂生意血本无归;幸好,在香港仍有不少投资:如置地及九仓等。经过休养生息后,1961年怡和控股在香港上市,发行90万股,每股16元,当时超额认购56倍,开市价31.25元。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怡和股价跌破上市价,只有12元。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香港交易所曾停市两次,每次为期10天。根据已故老经纪莫应基所言,停市与否根本没有分别,因为只有卖出,没有买入,不能达成任何成交。但银行要求经纪在挂出卖盘时,要将卖出价尽量挂高些,银行藉着卖出价来估值,尽量减少“斩仓”的情况出现。六十年代香港上市股票只有数十只,经纪数目亦只有几十人,成交十分稀疏。

  七十年代香港股票开始普及化,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金银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九龙交易所于1972年。4所成立后增加了很多会员,亦增加普罗市民的参与。

  1969年笔者开始参与投资股票,开始时抱着保值的心态。港币与英镑挂钩,而英镑正在不断贬值,香港开始出现高通胀。另外1967年,周恩来下令深圳驻军不得让文化大革命的群众涌入香港,这个讯息表示香港对中国有存在价值,国家重点保护它。在朋友介绍下,笔者开了户口,当时最低消费约为1万港元,买卖要向经纪的跑腿落单,这些跑腿用自己的资产担保其客户,然后才可透过经纪进行买卖。

  经纪的佣金约为0.75%-1%,跑腿从中分佣。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后,经纪数目大增,这些经纪积极得多,减低佣金,而且提供孖展(Margins)服务,可做九成按揭。1969年地产渐渐从1967年暴动中复苏过来。外来资金虎视眈眈,1969年终更有美国财团投得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刺激地产市道,小股民亦恢复信心,股市被认为是容易套现的产品,暴动期间买卖楼宇很困难,为了保值,资金都涌入股市。

  1969-1973年,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国经纪行留意香港股市。1971年维高达及嘉惠父子率先到达香港,为外国基金买卖香港证券。整个七十年代,愈来愈多的英资经纪行来了香港,高峰时有十多家之众。但这个情况在八十年代中期起了很大变化,英国金融业在1986年经历了大改革,名为Big Bang,容许外国银行收购英国经纪行及金融机构。所以八十年代后期,这十多家在香港有分行的英资经纪行,亦陆续被英、欧、美资的银行或投资银行所吞并。经过一连串收购后,九十年代本地的证券市场,渐渐由欧美的大银行及投资银行所垄断,本地经纪数目由“四会”高峰时的近千名,逐步下降至现时少于400名,成交占有率亦由超过90%,下降至不足30%。

  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  

  整个六十年代是香港工业起飞时期。由1962年至1973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GDP撇除通胀后,每年以9.4%复式增长。1962年的本地生产总值为86亿港元,上升至1973年的410亿港元(包括通胀在内)。六十年代,香港股市基本上与经济发展脱了节,工业成就举世知名,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制衣、钟表、玩具、假发、塑料花等的出口王国;旅游业亦享誉盛名,有“购物天堂”之称。就业情况良好,失业率几乎接近零。1964年7月成立的恒指为100点,1965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6年中国出现文化大革命,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恒指连续三年下跌,至1967年最低的58点。

  香港经济基础良好,储蓄能力高,外围金融市场波动滔天:1967年英镑贬值,港币和英镑挂钩,随着英镑贬值,香港物价开始急速上升。1971年美国在国际收支上废除以黄金作结算的制度,刺激金价上升,六十年代越战刺激商品需求,所以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所有商品包括:铜、铁、棉花及贵金属都涨价。储蓄率既高,又担心通胀,因此小市民都要把储蓄作投资。

  1969年拍卖土地成功后,促使资金流向股票。股市节节上升,恒生指数由1969年初的107点上升至1973年3月最高的1,775点。1971年至1973年期间有很多新股上市,包括:长实、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等。上市以一元票面价认购,上市后股价飙升20-30倍,令股民如痴如醉。那时的心态是宁买地产股,不买地产,前者虽然昂贵,却很容易套现。香港那时的新兴行业是地产股,类似美国华尔街1929年的航空股。

  1973年的香港股市泡沫,是美国1929年的翻版。笔者在1969年涉足股市,当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小投资者可以透过经纪行做九成孖展(Margins),与二十年代华尔街一样,后来触发了1973年的股市泡沫。当时香港没有证监或证券法案,银行监管宽松,孖展(Margins)形式也是由银行借钱给经纪行(以股票做按揭),经纪行再借给客户。回顾这时期,执政者束手无策,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从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中吸取教训。把小市民推向疯狂的是置地公司收购牛奶公司;置地公司为了推高自己股价,提出每一股置地旧股送5股置地新股,令到除净后的新股价钱上升至历史高峰的67元,市盈率达到230倍。时至今日,置地的股价仍未回复当年水平,笔者将于第十七篇详细叙述置地收购牛奶过程。这个收购模式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又再出现,盈科股价在没有纯利支持的情况下,被抬高至110元,发行超值的新股来收购香港电讯,收购后电讯盈科一蹶不振,跌至2004年10月4日的5.2元。

  1973年3月,恒生指数上升至 1,775点后,市场发现有合和公司的假股票流传。其后,又再发现多数宗类似情形,引起投资者不计成本抛售,股价急跌,触发孖展补仓潮(Margins Call)。恒指自1973年见顶后,辗转下跌至1974年12月最低的150点。  

  1987年股灾  

  1987年美国出现股灾,香港股市亦受波及。1986年四会合并,香港正式有恒指期货可供买卖。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外资开始涌入香港,购买港股。1984年末,恒指重上1,000点,升势持续至1986年底,恒指已升破2,000点。1987年香港股市加速上升,到10月时,恒指已升至3,968点。这升幅等同1919-1929年美国道指的升幅。

  除了外资流入外,恒指期货对现货影响很大。回到郁金香泡沫的例子,期货是可以影响现货价格。投资恒指期货是有杠杆作用的,因为买一张期货只需一万元按金,以恒指2,000点来计算,杠杆比率达到10倍。期指的监管过于宽松,虽然恒生指数上升急速,但是期指按金并没有相应提高,所以杠杆比率不断上升。有很多小投资者认为期指是用孖展(Margins)买股票的简单方法,若恒指上升,期指亦会上升,在杠杆帮助下,期指回报率便高出很多倍。结算时每点恒指相等于50元,若有10点升幅,相差就是500元,若有1,000点升幅,相差则为5万元。用1万元作按金投资一张期货指数,以1,000点的升幅计算,便可赚取5万元利润。这样高的回报吸引不少散户参加。

  结果期指长期出现“高水”(Premium),溢价超出恒指100多点。在这种情况下,吸引了很多投机家从中套戥:做法是抛空期指,同时用计算机程序买入恒指实货成份股作对冲,从而赚取100点溢价。1张合约赚500元,10张就是5,000元,1,000张就是50万元。

  不少买入恒指期货的投机家,手上已持有大量实货股票,希望推高期货指数,方便手上的股票获利;犹有甚者更用有限公司名义买入期指,他们想藉有限公司将期指交收责任减低至变为期权,市势逆转时,可以将没有资产的有限公司清盘,自已毋须负上责任。但若市况继续向上,期指所赚取的利润较套戥者更为可观。当时的监管亦未完善,没有理会客户是以何名义买卖期指,所以当时的投机风气很重。当美国股市开始回落时,一部分较精明投机家便抛出所持有的期指,期指从过百点的“高水”(Premium)迅速变成过百点的“低水”(Discount),这情况却触发了持有现货作套戥的投机家“拆仓”,由“空期指、揸现货”改变为“抛现货、揸期指”,要抛售十多倍的现货股票,结果产生一个滚雪球效应,现货市场承受不了沽售压力,股价于是急促下滑。所以恒指在短短数天内,由3,968点跌至1,876点,总共下跌了52%。

  1983年香港已实行了联系汇率,所以香港亦要跟随美国加息,由1987年2月份的5%(最优惠利率),上升至9月份的7.5%。优惠利率升幅比美国大,加上期指套戥,恒指跌幅比道指大得多。

  这个故事教训我们期指买卖要严格监管。但真正的监管要到1998年才出现,1997年期指这个大漏洞,就被国际对冲基金利用来抛空港股,套取港元后再大量抛售港元,直接冲击港元汇价。1998年政府入市,任志刚一度将拆息推高至300厘,未能奏效,再加上7招行政指令。其中一招就是针对期指市场,所有大手期指的买卖,均要向金管局透露买卖人的身份。  

  2000年网络股泡沫  

  2000年的网络泡沫与我们距离并不太远,所以大家应该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创造就业,欧美政府都认同,企业要利用股票市场集资,投资新兴概念,这些都是政府所带动的投资平民化。而投资银行家作为中介人,则应该负上大部分责任,他们尽量将完全没有盈利基础的生意包装得很美好,上市集资,所运用的数据事后证明过于幻想化,与现实脱节。他们推介入门网站的公司上市,如何作出盈利估计呢?是根据有多少人次上网,而不是根据收入的营业额;结果网站靠广告收入没法收支平衡,这些公司可以说是没有盈利支持的。除了互联网公司外,亦对电讯类股票过份抬举,对电讯类股份(包括提供硬件供货商或移动电话经营商)的前景过份乐观。中联通在香港以H股上市时,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高达300倍。事后证明,移动电话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以致边际利润不断被压缩,跨国电缆经营商亦面对供过于求。

  2000年时移动电话股价被过份追捧,经营商乐于利用偏高的股价,透过发行新股票收购对手,希望造成对市场的垄断。所以大量新股流入市场,一时股市无法消化,股价下跌。移动电话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2G的垄断很快被3G取代,科技发展速度之快,比任何垄断尝试还要快。

  2000年的泡沫亦涉及太多有线、卫星电视的节目制作,理想意愿是透过电视传媒争取广告,由广告支持电视制作。但广告的需求并没有显着增加,如意算盘打不响了。

  香港的网络泡沫相对严重,九七后香港经济迷失了方向。董特首每年都提出一个创见,什么数码港、中药港等等。证券市场要配合,于是成立了创业板,创业板容许没有过往业绩,没有盈利支持,只有概念的公司上市集资,间接容许小投资者的血汗积蓄,变成了他人的风险创业资金。

  网络泡沫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呢?回看1857年美国铁路是新兴行业,吸引大量投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航空业是新兴行业;2000年网络亦是新兴行业。每个新兴行业的伤亡率很惨重,能生存下来者寥寥无几。所以笔者十分赞同巴菲特的看法:从不购买新上市公司。他在2003年才买入微软股份,现在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微软在网络泡沫爆破后仍然不断壮大,最近更宣布派发现金红利。

More......

投资王道-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地产发展  

  1949年中国解放后,有接近100万难民涌入香港,令人口激增至接近150万人。由1951年到1961年,估计有42万非法移民从大陆涌入香港。1961年后,香港加强边境保安,但仍有不少人非法偷渡来港。由1961至1978年再有50万人非法偷渡来港。1978年政府取消“抵迭”政策(即任何中国公民若能够越过中港边界,到达市区,便能获得香港居留权)。这些难民及非法移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工,亦为社会带来急切的房屋需求,推动房地产的发展。

  五十年代早期房地产买卖并不活跃。买卖契约是以整幢大厦作交易单位,没有分层的售楼买卖,所以租务市场特别蓬勃,有“一家八口一张床”的故事,遍山布满木屋区。当时居住问题迫切,1953年石硖尾大火,政府开始兴建大量公屋,并开放私人楼宇市场,容许新楼宇可以分层或分单位买卖,契约亦有所谓“分契”,不再是单幢楼宇的转让。业主的权益是以单位面积及整幢大厦比例决定多少。

  政府的新政策在五十年代后期,带动了整个私人地产发展业务。发展商可以收购旧楼,合并重建,从中获取暴利。香港知名的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亦是当时一个非常活跃的地产发展商。这些发展的资金倚赖银行支持,而华资银行在五十年代后期,积极吸收存款,广东信托始创一元开户,鼓励红簿仔(活期)存款,继而转借给这些发展商。六十年代初期,地产一度炒风炽热,出现小狂潮。但是遇上1965年的银行挤提及1967年的暴动,地产市道逆转。

  1969年,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由美国商人投得,信心恢复。所以在七十年代初期,地产发展又再成为新兴行业。今天的长实、新鸿基地产、恒隆及新世界都是在那时候上市,集资后积极买入地皮。七十年代的地产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局限于拆旧楼重建或发展工业楼宇,新方向是发展大型住宅屋邨。领导这潮流的是六十年代兴建的美孚新邨(由美孚石油公司将油库重建),后来置地将牛奶公司的牧场重建成为置富花园,这种大型屋邨的设计陆续在其他地区出现。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合并后,将船坞移往青衣,再将红磡地皮发展成今天的黄埔花园。太古将鲗鱼涌的船坞地皮变成太古城,香港电灯搬到南丫岛后,北角地皮便发展成为城市花园。后来地下铁路的兴建,九铁电气化,大幅改善交通环境,以往没法到达的地方,也可建立大型屋苑。

  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到九十年代更经历了地产狂潮。地产的兴旺,归根究底是因为当日有大量移民涌入,令房屋供不应求,而在工业化下,他们不愁工作,为改善环境,于是不断买楼,助长了物业市场的发展。这就是地产动力的来源,地产发展商当日除了发展住宅外,亦发展工厂楼宇,分层卖给厂家。 

  出口工业  

  韩战前,香港的经济是倚赖贸易及转口为主,1949年中国解放后,大量人才及钱财流入香港。五十年代初韩战时,美国对中国实施禁运,商人们要另谋生计,加上当时香港有大量廉价劳工,商人能够顺利转型发展工业。因此轻工业如纺织、制衣、塑料花(李嘉诚第一桶金的来源)、钟表、玩具、半导体收音机及假发制造业等相继发展起来。

  解放前上海的纺织商人李镇之,从英国订购了大批机器,预备在上海经营。遇上战争,外汇紧绌,这批机器滞留在香港。解放后大批上海纺织商人来到香港,便在九龙青山道一带建立香港纱厂、九龙纱厂、南海纱厂、南洋纱厂、南丰纱厂等,用美国进口的棉花纺成棉纱,再用棉纱织成胚布,再染印成床单、窗帘等制成品,出口海外,为工人带来就业机会。本地商人亦模仿上海商人,从事规模较小的纺织及制衣工业。

  1953年,石硖尾火灾,政府兴建公屋,早期公屋称为“徙置区”,将木屋居民迁移至七层高、有水电供应的公屋。鉴于资源有限,居民要共享厕所及厨房,但已被一般木屋居民,认为是一个超理想的居所。而政府利用发展公屋配合工业发展,由政府规划的工业区像观塘、葵涌、荃湾、大埔及屯门,都是由地产商及厂商发展工业楼宇;政府的配合措施就是在邻近兴建大量公屋,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这个情形一直持续整个七十年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吸引部分厂商,为争取低成本效益,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珠三角,但当时并未成为风气。大气候的改变是1982年,中英谈判期间,人心惶惶,很多厂家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不打算作长远高科技投资,反而要争取廉价劳工,以达至廉宜生产,提高回报。因此厂商们一方面将家属移民到加拿大、美国和澳洲……另一方面将工厂由香港搬到珠江三角,整个八十年代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个现象亦同时解释了,为何香港始终没有生产过手机,究其原因,就是厂家的急功近利心态使然。设施内移后,因成本便宜,只集中在生产廉价制成品,不愿意投资在高科技的手机上。委实香港并不是欠缺科技,早年已有生产半导体及线路板,亦有生产收音机及音响。当时香港已有足够的基础以供发展,但碍于商人的短视,偏偏错失了这个黄金机会。

  现在香港工业占本地生产总值已经很低了,制造业工人占整体劳动人口不足百分之十。大部分工人在八十年代转业投身服务性行业,可以说中英谈判加速制造业的转移,加快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服务性行业包括零售、饮食、按摩、娱乐及纤体等。  

  旅游业  

  香港旅游业的历史悠久。在英国统治下,早期是以一个商埠来运作,所以一直也有不少商务游客过境香港。旅游业在六十、七十年代占经济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当时香港以价廉物美见称,是免税的“购物天堂”。六十年代越战时,不少美国大兵来港度假,他们例必会做西装,大量购物。香港的轻工业产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驰誉世界,不少外国采购商人来港订货,这些商务客对酒店要求较高,于是五星级酒店陆续落成,像六十年代的文华和希尔顿;七十年代的丽晶和八十年代的君悦;最新的六星级酒店,四季酒店则在兴建中。物转星移,今天在中国自由行政策下,旅游业景象一新,本港商人大量投资三星级酒店,以迎合国内游客所需,预期将来有更多三星级酒店落成。  

  金融业之银行业务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由开埠到韩战的100年间,香港是以贸易为主的商埠,而银行业与贸易息息相关。最早期的怡和公司除经营鸦片贸易外,亦有经营银行业务。1847年渣打银行是第一家英资银行在香港开业。1864年汇丰银行由一批英国商人在香港组织成立。华资银行早期是以银号方式经营,主要是负责找换、黄金买卖及汇款,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1933年恒生银行成立,但恒生是到1952年才开始转为银行形式经营,在此之前只是一家银号。

  1948年香港政府公布银行法案,需要银行领取牌照。在五十年代,由于香港工业基础良好,出口生意蓬勃,不少外资银行在港设立分行,向厂家提供贸易融资服务。1960年时,共有81家银行,其中35家拥有牌照可以买卖外汇,即是当时只有35家正式银行,其余则为办事处或银号形式经营。

  五十年代后期华资银行积极争取存款,支持地产发展。其中广东信托始创一元开户,鼓励红簿仔存款。这样,形成很多华资银行,过度借贷予地产发展商投资土地,政府认为情形不健康,立例加强监管。1964年政府通过修订银行法案,监管银行业界的运作形式,法例通过后,银行的存款及贷款都要受政府监察,再不可以随意借钱给董事从事地产投资。这法例引起一连串震荡,很多市民担心银行没法符合新法例,银行挤提相继出现,1965年1月份,明德银号首先出现挤提,2月份广东信托亦出现挤提,后来伸展到恒生银行,浪潮度卷华资银行,结果恒生将大部分控制性股权售予汇丰银行,希望藉此平息事件。但不幸地,市民仍然杯弓蛇影,挤提潮没有停下来,连汇丰、渣打亦出现挤提。当时的港英政府强势领导,宣布每个储蓄户每日只可提取100元,同时在英国运来大量英镑,以防港币不敷应用时可用英镑代替。同时报章大肆宣传,指必要时可使用英镑,市民无需恐慌,终于令市民安心下来,事件得以平息。

  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已经成为金融中心,除了本地的华资银行,英资、美资、日资及欧资银行都纷纷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经营银行业务。1981年香港有123家银行,将分行计算在内共有1,301家,即有1,178家分行。八十年代日资银行最为活跃,当时日本股市强劲,日本成为资金出口国。日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离岸中心性质提供服务。日资银行借出的贷款在香港签署,香港变成这些贷款的入数中心(Booking Center),好处是这些贷款在香港完成,但使用者不必身在香港,所以日本银行不必缴付香港的利得税,同时不需要缴交日本利得税,变成日本银行的海外收入,八十年代可说是香港银行业务发展的高峰期。自从1990年日本本土的地产及股市泡沫爆破后,日资银行出现很多坏帐,本身资金干渴,再无法成为资金提供者,最终,日资的离岸中心服务逐步由香港撤出。

  八十年代初香港外汇买卖也十分活跃,外汇市场比新加坡更大,但到了九十年却被超前了,新加坡不惜用低税率,吸引国际性银行在新加坡进行外汇买卖。

  1982年,佳宁集团出现财政问题,牵连其他地产公司如益大及侨联等相继倒闭,再加上当时中英谈判,人心惶惶,利率上升,市民忙于将港元转换为外币。大来财务公司(Dollar Credit)的倒闭,拖累了恒隆银行,后者在1983年亦因挤提被政府接管,风潮波及新鸿基银行,后来新鸿基银行的股权亦转手了。1984年银监加强银行的监管,英伦银行派员到香港,协助改善银行制度。无奈挤提的风潮持续,1985年,海外信托、嘉华、友联及远东等银行相继由政府接管。经过1982-1985年的大清洗后,香港银行的监管机制日趋成熟,银行的业务亦踏上轨道,从此平稳发展。1990年,国商银行(BICC)倒闭与本港的监管无关,主要原因是该银行的总行在外地出了问题,香港现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良好的监管基础可以说是在八十年代建立起来。 

  金融业之财务公司

  1969年香港股市开始蓬勃,股票经纪行成立财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股票按揭服务,这些财务公司并不受银行法例监管。所以在七十年代发展迅速,1976年,政府颁布新法例规管财务公司。在1981年,香港共有350家财务公司可以接受存款,有96家是附属于银行的。

  八十年代大来财务公司(Dollar Credit)将其67%资产,大约6亿港元,借给一家由John Mao控制的公司。John Mao利用这些贷款发出很多美元支票,利用兑换时差来套取利息。这些在港签发的美元支票,要在美国纽约市的银行兑现。美元支票和电汇在时间上是有分别的,电汇只需12小时,而用支票则要一星期多的时间。John Mao接受港元兑换为美元,在香港以美元支票支付,于是他便有一星期多的时间,将港元在香港套取利息,一星期后用港元转为美元,用电汇将美元汇到纽约的银行户口,应付美元支票的兑现,做到无本生利。由于银行拆息上升,优惠利率曾经在1981年10月时升至最高的20%,当日香港的银行拆息,长时间在10%-20%之间上落。以6亿港元,在香港套息一星期,按15%计算,每星期可收取168万港元的利息。John Mao的生意愈做愈大,在最高峰时他所发出支票总额达到217亿美元。结果在1982年出现退票问题,John Mao终于倒闭,大来财务也倒闭了。1985年,再有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倒闭,政府于是致力收紧财务公司的监管。自此以后,财务公司大部分并入银行运作。  

  金融业之投资银行  

  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投资银行业务例如收购、合并和新公司上市(IPO),都是由英资所垄断;本地的有怡富、获多利及宝源;后来有更多英资投资银行如罗富财(Rothschild)、霸菱(Baring)相继加入竞争,提供相关服务。业务范围亦扩充到股票经纪及基金管理服务。1986年,随着英国Big Bang的改革,投资银行亦起了很大的变化,英资的投资银行,陆续被欧美银行或投资银行所收购或合并。现时投资银行业务已由欧美机构所垄断。美国的有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及所罗门美邦;欧资的有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及德意志银行等。这些欧美银行或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已非局限于香港,而是利用香港的股市,替中国的企业进行上市(IPO),除了在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外,亦协助企业在美国及伦敦上市。

More......

2008/08/19

投资王道-投资普及平民化

  在七十年代后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时,看见英国的经济已病入膏肓,决定要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她采用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及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理论来挽救经济。这套理论与凯恩斯理论刚好相反,主张“小政府,大市场”。“小政府”的意思是政府尽量不干预,只负责制定及监管法例的执行;而“大市场”的意思则是要打破垄断,减低税率,鼓励竞争及投资,从而制造就业。这套理论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撒切尔夫人首先将一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重点在于全面发展资本市场,利用上市的形式,将国有公司的股票卖给国民,国民可以成为监管者。由于公司要向股东(国民)负责,董事局便不会随便向工会让步,无止境地加薪。方案提出后,英国煤矿工人发起大罢工,当时煤是主要能源,因此影响巨大;但撒切尔夫人并未让步,坚持改革,她亦因此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

  八十年代,因势利导她加速将那些国家企业(即那些曾经破产,但国家为保持就业率而收购的企业)再重新上市私有化,由市场监察,提高其效率。这改革令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再加上北海石油的产量,终于扭转了英国的财赤问题。顺理成章便能够减低税率,进而刺激了私人投资。因此,英国的经济在八十年代便开始复苏。时至今日,英国还坚持不加入欧盟市场,英镑并没有与欧元挂钩。英国可以说是将国企私有化的始祖。在八十年代中期,法国亦修订其银行法例,容许国有的法国银行陆续上市。整体来说,法国的私有化步伐比英国迟了十多年。

  推动英国国企上市的资金源自市民大众,投资普及化的重点,便是鼓励小市民参与投资。因此,在1986年英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次名为“Big Bang”的大改革,主要是废除固定佣金制度,以增加竞争,令佣金更趋便宜,让小市民可以积极参与股票市场。

  另外,经纪行不再沿用旧有的私人或合伙人经营方式,可以用有限公司名义成立,大规模发展。第三个改革是把伦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容许外资银行收购英国证券行及金融机构,例如:1986年花旗银行收购维高达、瑞士联合银行收购Philip & Drew,Security Pacific收购当时英国最大的经纪行Hoare Govett。同时,英国银行亦加入收购战,巴克莱银行收购英国De Zote,其他银行争相效法,包括汇丰银行收购詹金宝(James Capel)。这个金融改革令到经纪行业起了重大的变化。有了银行的支持,经纪行可以经营很多跨国业务,包括作为保荐人,筹组大型公司上市及参与衍生工具。

  英国的成功例子,可能启发了中国领导人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借用英国的成功例子来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股票市场模式来改革国企。1985年上海先有“法人股”股票的“台底交易”。1990年及1991年,上海和深圳股市分别正式成立。

  美国方面,里根总统在1980年就职,并立刻采纳芝加哥学派理论,解决“三高一低”的困境。有鉴于英国国企私有化成功的例子,美国便提出供应经济学: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减低税率,抽紧银根,打击通胀,打破垄断,拆墙松绑,鼓励竞争和投资,由投资带动就业。里根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通过立法把美国电话公司(AT&T)由一家公司分为七个地区性的公司,把原来由AT&T垄断的美国长途及固网电话,分由“七姐妹”经营,互相竞争。这做法对经济起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从一个分为七个行政架构,也就制造多六倍的职位。另外,公司间互相竞争,降低收费,鼓励了消费者用更多电话,制造了更多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设备。

  但有利必有弊,AT&T失去专利后,本身的盈利能力被削弱了,因此其债券评级由原来的“AAA”下跌至“垃圾级别”。  

  表52:1977-1996年英国私有化国企一览

   公司名称 私有化年份

   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 1977

   英国航天工业British Aerospace 1981

   大东电报Cable & Wireless 1981

   阿母生国际Amersham International 1982

   英国联合港Associated British Ports 1983

   企业石油Enterprise Oil 1984

   积架汽车Jaguar 1984

   英国电讯British Telecom 1984

   英国煤气British Gas 1986

   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 1987

   劳斯莱斯Rolls-Royce 1987

   英国机管局British Airports Authority 1987

   英国钢铁British Steel 1988

   英国食水公司Water Companies 1989

   电力网络公司Electricity Distributors 1990

   英国电厂Electricity Generators 1991

   苏格兰电厂Scottish Generators 1991

   佛德港口Forth Ports Authority 1992

   北爱尔兰电力North Ireland Electricity 1993

   英国铁路Rail Track 1996

   英国能源British Energy 1996

   AEA科技AEA Technology 1996  

  里根在鼓励商业竞争的另一个好例子是开放天空(Open Sky Policy),鼓励外国航空公司班机飞往美国。基于国与国之间有对等航权的条约,这做法令美国的航空公司受惠,获得其他国家的着陆权,直接鼓励更多航空公司加入国际航线的竞争,打破了原本只有泛美(Pan AM)及环球(TWA)的垄断局面。

  现时泛美及环球已不再存在了,新公司如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西北航空纷纷出现,互相竞争的趋势至今还没有停下来,他们利用全球化争取“第五航权”。什么是第五航权呢?举例说:联合航空从旧金山经香港飞往曼谷;在香港只可落客,不可以上客再飞曼谷;第五航权则容许联合航空,可以在香港落客后再上客,才飞曼谷,收入因此增加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了;不过,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便加剧了。

  整体而言,“小政府,大市场”的供应经济学,对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能增加就业机会;美国在八十年代能够重新振兴起来,由于企业能够透过股市来吸纳小市民的储蓄,利用小市民的储蓄,企业可以投资新兴行业,提供就业机会。

  里根政府亦提供401免税退休方案,引导市民资金流入股市。美国市民可利用这个户口投资,所有收益是免税的,因此盈利可以不断滚存。战后出生的一族(Baby Boomers),正好在八十年代踏入中年,他们赚钱力强,储蓄力强。这方案成功引导大量金钱流入股市,方便公司在市场集资。

  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ic Quotation - NASDAQ)成立于1971年,早期只是一个电子报价系统,专门提供没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最新买卖价格;这些没有上市公司的买卖是“台底交易”(over-the-counter),当时政府对这些买卖的管制亦相当严格;经纪不可以把这些没上市公司的股份,随便推介给小投资者。到了里根时代,“纳斯达克”已变成一个正统的集资渠道,越来越多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兴事业,利用电子报价形式,以私人配售股票来集资。于是“纳斯达克”慢慢由报价系统变成股票市场,其中成功例子有微软、思科、戴尔等。高科技企业并不限于计算机或互联网,有一段时间,生物科技公司也相当受欢迎,也有不少这类公司,透过纳斯达克茁壮成长。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相应尽力保障小股民的利益。1929年华尔街大风暴后,证监会(SEC)成立于1933年,第一任证监主席,就是股市的大投机家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当时罗斯福总统对约瑟夫的委任,受到各方抨击,但罗斯福风趣而有理由地解释,这是“以盗制盗”(It takes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美国证监的权力特别大,很多条例的执行是用刑事起诉的。

  英国的发展与美国并不相同,他们始终奉行其一贯的绅士做法:自律及自我监管。所以英国的内幕消息买卖直至“Big Bang”时仍未刑事化,而香港则是沿用英国的做法。所以香港是以裁判(Tribunal)形式处理内幕消息买卖,阻吓的效果不大,人类贪财的劣根性是无法改变的,为了利益,即使可能面对严厉的法律制裁,仍敢以身试法。

  即使在美国严谨的监管条例下,也无法消除欺诈舞弊的情况。八十年代美国流行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 Out一LBO),即以发债形式,进行收购一家拥有盈利及庞大现金的公司,收购后将其资产变卖及用现金还债;但提出收购的公司,本身的业务及财务状况未必理想,因此其发行的债券往往被称为“垃圾债券”,但若它能收购到好公司,收购者便有能力还债了。这种债券的息率一般在10%以上。发债过程一般透过大投资银行来达成,投资者看到这类债券,便估计将会有收购活动了,继而四处打探与收购项目相关的消息。若能洞悉先机,这些投机家便能从两边获利了;也就是说“垃圾债券”一方面能够兑现,另一方面在目标公司未被收购前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待该公司被收购后股价上升而获利。

  当时有一位任职于Drexel的投资银行家Michael Milken,专门发行这类“垃圾债券”。他串通另一投机家Ivan Boesky,两人取得内幕消息后,事先买入将被收购的公司的股票。由于Michael获得Ivan及市场其他人士的支持,所以他经常能成功地发行“垃圾债券”,有一年他的花红竟达5.5亿美元。1986年11月,Ivan被美国证监拘捕了,而Michael亦被收监,并被联邦政府罚款6亿美元。Drexel最终因面对大量索偿而破产了,这件事成为1987年环球大股灾的远因。

  根据美国监管条例,分析员亦受刑事监管,不能有利益冲突。反之,英国及香港则只靠自律,因此不时会发生分析员与管理层串谋推介股票的事情。英国政府渐渐意识到要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其透明度,才能增加小股民的投资信心。因此,网络泡沫后,在2000年,英国证监(FSA)取代伦敦交易所担当消息披露、上市审批等监管角色。香港在过去两年曾经尝试跟随英国的改革,可是没法抗衡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阶层。在他们的反对下,最终只好以妥协收场,只能做到取消固定佣金制度。

  在投资平民化方面,美国的监管也做得比英国及香港严谨。在美国每一个州都有个别条例对上市新股作出规范。举例说,新上市公司需要经过一个“冷却期”后,经纪才可推销给小股民。此外,“纳斯达克”被视为高风险市场,法例规定新上市的公司,只可卖给机构投资者,避免了小股民受到损害。

  香港方面,既得利益阶层往往阻碍改革的进度,例如香港设立创业板,但没有创业板法例保障小股民。2000年的网络股爆破,虽然美国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财富,但是一般小股民所受的损害,却没有香港小股民般惨痛。

More......

投资王道-美资本主义的危机

  六十、七十年代英、美资本主义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每况愈下。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库囊空如洗,在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工党抬头,实行福利主义,用加税来“劫富济贫”;当时个人入息税率竟高达97%!公司利得税也在70%以上!因此没有商人愿意投资,结果公司纷纷破产,失业率上升;终于煤矿、铁路等较大型生意都由国家接管。尽管是国宝级的劳斯莱斯公司,也不能幸免。当时该公司正要发展747飞机引擎,但在政府的苛刻税制下无法获利,没有足够资金来做科研,终于在1974年宣布破产。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股市变得乏人问津了。

  美国方面,1929年股市大跌后,美国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大衰退,
当时罗斯福总统利用凯恩斯理论,大量投资基建,废除“金本位”,禁止市民用钞票换黄金,才令美国的经济慢慢复苏过来。1929年后,股市一直沉寂不起,直至韩战后才有一个较象样的牛市出现,整整衰退了二十五年!直至1954年,道指才能恢复1929年的300点高位,再从300点升至1964年的900点。

  六十年代,越战的支出令美国出现大量财赤,伴随而来的是庞大贸易赤字。当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以黄金作结算的,规定每安士黄金可兑换35美元,到了1971年,美国没有足够的黄金支付贸赤,于是美国政府宣布,贸易不再用黄金作结算。黄金与美元正式分家。

  黄金与美元脱钩后,美国便出现了“三高一低”的情况,那就是所谓的高通胀率、高失业率、高利率及低增长率。政府每次均要用大量财赤来刺激经济。1974年的石油危机打击经济至为严重,令经济始终没法真正复苏。1964年道指高见900点后,直至1982年才升破1,000点。在18年间股市只是反复上落,只因经济问题实在是沉疴不治。

  在1964-1982年间美国经济可谓举步维艰,所以美国基金经理邓普顿(John Templeton),早在越战时便主张向新兴市场如日本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英国的商人自六十年代开始,已向海外投资。日本是当时最大的新兴市场,其经济蓬勃发展,吸引了很多资金。

  日经指数从1955年的374点上升至1989年12月29日的38,916高点为终结。日本股市上升迅速,主要是反映其蓬勃经济。日本采用固定汇率:270日圆兑1美元,所以其经济是由出口带动的。在六十及七十年代,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及英国,均同时面临经济崩溃。适逢其会,日本产品包括汽车、钢铁、造船、纺织品及家庭电器用品等,则已打入美国及其他已发展地区,横扫全球。

  英国的维高达证券行(Vickers da Costa),早在六十年代,已开始引导英国及欧洲资金投资日本股市。当时伦敦没有直航机前往东京,飞机要经过许多中途站:包括罗马、香港等。香港股市从1969年开始显著上升了,因缘际会,路过的分析师,开始留意香港的经济表现。他们发觉香港作为发展中地区,像日本一样,也是由出口带动经济,香港的纺织制衣、玩具、钟表、电子产品、假发及塑料花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均名列世界前茅,而旅游业亦有不错发展,美国官兵来香港度假,兴旺了洋服店生意。日本是发展中经济的“龙头大哥”,香港、台湾、韩国及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其中,韩国及台湾股市并未向外开放,新加坡股市市值相对于香港则细小得多。

  维高达认为香港的“新兴股票市场”有发展空间。1971年来香港设立办事处,招聘分析员。1972年笔者受聘于维高达,成为在职受训的分析员。同时另外一间英国经纪行嘉惠父子(W. I. Carr)亦来港设立办事处。他们为香港股市带来“基础分析”。

More......

投资王道-股票与资本市场的起源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明显分别,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来源不同。在计划经济中,所有新投资的资金,是由国家透过国有银行的贷款取得,若然投资失败,风险由银行及国家承担;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新投资的资金都是来自社区,通过合股形式把风险摊分了。要是有许多新项目同时进行时,当中或有盈有亏,但整体来说,损失往往可以被抵消了。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是容许参与人士自由选择,倘有亏损也是心甘情愿的。银行可以自由选择担任提供融资的角色,亦可以客观地评审每宗贷款申请的质量,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承担风险。

  最早期的合股经营方式,起源于水城威尼斯。威尼斯的商人,更被认为是全欧洲最出色的经营者;莎士比亚亦曾以威尼斯商人作为舞台剧的主角;今天西方所用的会计制度亦源自威尼斯。在中古时代,香料及丝绸是东方经中东输往西方的主要贸易商品。当日威尼斯处于欧洲及中东的枢纽站,是东西贸易的交汇点,因此,商业及海运盛极一时。罗马帝国尚存在的时代,国力伸延至中东及埃及,故香料及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无阻。可是,到了十五世纪,信奉回教的奥斯曼帝国兴起,于1453年攻陷君斯坦丁堡,结束了东罗马帝国千多年的统治。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当日的香料及丝绸之路,导致香料及丝绸价格的上升,激发欧洲国家寻找新的通道。

  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香料出产国印度,结果他在西班牙皇后的经济支持下,意外地发现了美洲,但香料仍无觅处。当时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认为,地球是圆的,向西行去不了印度,向南行又如何呢?结果葡萄牙政府派遣远征舰队,沿非洲海岸向南行,经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终于抵达印度,新的香料之路终于打通了。时移势易,威尼斯的地位因而改变,渐渐地丧失了贸易枢纽站的地位。

  其后葡萄牙舰队再沿路东行,至马六甲、澳门及日本,建立了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并为国家带来庞大财富,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争相效法。当时的远征船是非常昂贵的,其价格好比现时的太空穿梭机。十六世纪时,在英国建造及装备一艘远航探险船,包括一切物资及船员,需要6.8万英镑。

  这个庞大的金额,除了寥寥可数的皇室及贵族外,鲜有个人能力可以承担。不过,成功的荷兰商人却能够掌握这个机遇。荷兰位于莱茵河的出口,莱茵河自罗马帝国时,已是欧洲的主要贸易运输干线。因此,荷兰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好像现时的香港在珠三角拥有的贸易地利一样。直到现在,荷兰的鹿特丹市仍是欧洲货柜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荷兰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船队,于是商人们便合股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1612年成立)及西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主要是在美洲经营贸易,以现时纽约曼哈顿为生意基地;而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之路,则是继葡萄牙后的另一成功例子。他们在印度尼西亚(当时称爪哇)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地,亦曾到达台湾,统治台湾一段长时间,直至郑成功把他们驱走。

  当时荷兰的东、西印度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并有绝对的宣战权,他们甚至抢掠其他国家船只的商品,尤其是西班牙运金、银的贸易船。

  荷兰的成功触动了英国人的贪念,英国商人于1623年也以合资形式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其合资方法是以每次航程计算,每艘船都是个别集资,若船只能成功赚钱安全回航,则会各自分红(连船也会卖掉)。根据历史记载,其中一次远航贸易船集资,每一股的本金是60英镑,成功回航,连本带利变成130英镑(包括卖船所得),股东是这样从高风险中获利117%。

  要面子的英国人曾经指出,他们的合资经营历史比荷兰人更早;于1553年有一位Sebastian Cabot筹钱成立船公司,他们向北海出发往印度,但一去不复回,如是者进行了3次航程,第3次时到达俄罗斯,与俄罗斯人建立贸易关系。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发展迅速,在印度建立了贸易势力后,再向东发展,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后来更促发了中英鸦片战争。早期英国合资公司多是向新发现的区域进发,1689年的纪录显示英国共有15家这类合股公司,其中以Hudson Bay的历史最悠久,其他例子还有Royal Africa Company……他们的股票买卖,主要透过一些中间人去促成,经纪行业渐渐形成,但单靠15家公司的“股票”买卖无法令经纪们生存,他们主要靠买卖政府债券为生。

  当时英国政府财政紧绌,经常要借债度日。1691年,英国政府已欠下310万英镑的民间负债。1694年,英国政府成立英伦银行(Bank of England),主要任务是筹集120万英镑政府经费;英伦银行先发行股票,再将筹集回来的资金,以贷款形式借给英国政府。

  17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累积不少财富,借给英国政府的贷款高达320万英镑。可是英国政府的财赤并没有改善,累积国债只升不跌。至1750年,其累积国债已达7800万英镑。因此,政府债券在民间的转让频密,成为股票经纪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当时尚未有正式的交易所,他们的交易地方往往是咖啡室或餐厅。同样行业在荷兰的发展更为蓬勃,合资公司数目更多,但也是没有交易所,交易地点仍以街头为主。另一厢,法国在美洲积极发展殖民地,也是透过集资形式来经营。  

  表51:英国政府累积国债数目

   年份 累积国债数目(万镑)

   1691 310

   1694 430

   1708 750

   1750 7,800

   1770 13,100

   1790 24,400

   1815 74,500

  巴黎交易所(Paris Bourse)成立于1724年,可算是世界上股票交易所的始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Amsterdam Bourse)成立于1784年;伦敦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伦敦交易所的成立还得多谢法国及荷兰的帮助,原因是在1789年期间,法国发生大革命,后来拿破仑横扫欧洲,荷兰以至各国的有钱人都跑去英国避难,从各地涌入的庞大资金,最后促成了伦敦交易所的成立。

  美国的费城(Philadelphia)交易所于1790年成立。当时费城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当地的主要人口是来自欧洲的清教徒(Quakers),清教徒崇尚节俭,生活清淡,储蓄能力很高,当日费城是资本累积得最快的地方;所以美国独立战争时,这些清教徒借了很多金钱给华盛顿将军作军费。反而当时纽约曼哈顿的主要经营者,是来自荷兰的西印度公司,他的资金主要来自欧洲,不需要在本土集资。因此早期在纽约的合资企业较少。直至美国独立战争后,开始大量兴建运河、食水运输系统时才需要进行本土集资,才刺激了股票买卖。在纽约交易所未成立前,股票或国债的转让,好像早期欧洲市场一般,都是在街头达成的。这情况一直维持至1817年纽约交易所成立。但当时以规模计,无论是费城或纽约,都只是“新兴市场”而已。时至今天,纽约交易所已是全球最的大交易所了。

More......

投资王道-衍生工具的陷阱

  林奇和巴菲特对于衍生工具,所持的态度均相当审慎,甚至认为应该立例取缔。笔者亦认为这类衍生工具的回报虽然很高,但其风险同样高得令人惊怕。投资者经常要面对资本损失,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与庄家(发行商)竞争。衍生工具与股票投资不可相提并论,就投资股票而言,好的管理层可以创造财富,令一家上市公司赚钱,再派息予股东。因此,股东毋须整天望着股价的升跌而为生活盘算。可是,衍生工具却与股票的市价挂钩,能否从衍生工具赚钱,绝对是望天打卦,被市场牵着走。 

  期 指  


  举个简单例说,现时购入一张恒指期货,所需要付出的按金是5万港元。小投资者在买恒指期货(俗称期指)时,很多时候都是以单向的投机心态去买入或沽空,而市场的波动往往令期指较恒指出现溢价或折让,这些溢价或折让,被大户利用,来猎取你手上的“小鸡蛋”。

  大户的做法是利用实货进行套戥(套利),赚取“高水”或“低水”所产生的利润。做法并不复杂,但所牵涉的资金较大,例如有大户买入100万股的盈富基金(2800),涉及资金约1,320万港元,同一时间又可抛空20张期指(按金100万港元),风险已经完全抵消了。这操作能够赚取的可能是期指所带来的五十、六十点溢价,同一时间也能赚取盈富基金的派息。例如以20张期指,以50点的溢价计算,则可获利5万港元,一个月的回报率为0.35%,即年回报率为4.2%,尚未计算持有盈富基金的派息(年计算接近2%)。所谓大户很多时候是金融机构或投资银行,由于资金庞大,成本便宜,水到渠成,容许他们进行这类套戥活动。

  当期指出现五十、六十点折让时,大户亦可同样进行套戥。做法是抛空成份股中大市值的股票,同时购入期指,赚取差价。大户要借现货抛空并不困难,如果你的股票按给银行或经纪行,称作“做孖展”(Margins),银行或经纪行便有权将你持有的股票借予别人抛空,赚取手续费用。倘若你的股票只是放在银行而没有借钱,理论上,这类被托管的股票是不可外借的。但有大银行却想尽办法,用豁免托管费为利诱,游说顾客同意银行有权“处理”其托管的股票。名义上是“处理”,但同意书上列明银行可将托管的股票外借予人抛空。其实,大银行或金融机构时刻都在垂涎你手上的“小鸡蛋”。

  期指成交日趋活跃,未平仓合约经常超过10万张,涉及按金超过50亿港元,以杠杆13倍计算,套戥现货市值高达650亿港元,比每日股市的成交还要大上数倍。因此,每逢月底结算前,股市往往出现较大波动,恒指可以在数日间上落数百点。2004年8月20日,恒指的收市为12,376,其后6个交易天,恒指上升至期指结算时的12,877点,总共上升了501点。若然是抛空期指的话,在6天内,每张期指要赔上25,050港元。2004年9月份期指结算时,恒指亦出现急速的大幅波动。结算前的4个交易天,恒指在外围股市风平浪静的情况下连续下跌,共下跌了330点。临结算前股市的大幅波动,可能与期指的“好仓”或“淡仓”有关。  

  认购/认沽备兑认股证  

  近两年来,本港10多家发行商(投资银行)大力宣传及推广另一衍生工具,即是备兑认股证。无论在电台、报章或研讨会上,发行商都不惜工本,诱导小投资者利用备兑认股证去投机。衍生工具是投资银行的暴利生意,可说是合法经营的赌业,最容易猎取小市民手上的储蓄。

  首先,小投资者的“刀仔锯大树”的心态,是很容易令自己成为“大鳄鱼”的猎物的。一般的小投资者均希望以最少的本钱,博取最大的回报,像买“六合彩”的心态。汇丰银行的股票当然被视作稳健投资,但汇丰给予一般人的印象是“大笨象”,上升幅度太慢。汇丰的备兑认购认股证,被推介成为有杠杆比率的工具,可以用很少的本钱,透过杠杆效应;当汇丰的股价上升时,认股证的升幅理论上可以以倍数上升,比汇丰的股价上升得更多、更快。杠杆和引伸波幅便是发行商针对小投资者的心态所推销的卖点。例如:小投资者用4元港币买入一份汇丰认股证,再用128港元换取一股汇丰,换股价的成本是132元,而市价则是128港元。小投资者付出的溢价只有3%,却为他带来一个美好的梦:当汇丰的股价上升一元,(基于稳定的引伸波幅理论上)小投资者同时憧憬,他的认股证价钱也可以上升一元。这样他持有的认股证的回报便可达到25%。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持有汇丰正股,以成本价128港元计算,股价上升一元带来的回报率只有0.8%。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发行商处于绝对有利的“庄家”地位,小投资者获取丰厚利益的幻想,多是无法实现的。发行商的买卖及参与影响引伸波幅,令认股证的市价,经常无法紧贴正股价。笔者稍后会用实例加以说明。

  其次,每一份认股证均有到期的时限。这就是“时间值”,即使股价不变,认股证的价格亦会随着时间过去而下跌。作为发行商的大投资银行,可利用法例许可下的条件,通过衍生工具猎取暴利。经营赌场者定是家肥屋润,这并不难理解。更甚的是,这些投资银行不单只经营赌场,还可以参与买卖,与小投资者“对赌”,猎取他们手上的“小鸡蛋”。  

  以下是投资银行谋取暴利的优势  

  (一)发行汇丰备兑认购认股证,为期6个月。上市时,这汇丰备兑认购认股证的换股价、溢价及杠杆比率都由投资银行定下来。例如:6个月期限的认股证以溢价6%发行,发行商一年的回报率便是12%。只要投资银行买入同等数目的汇丰银行股票来对冲风险,发行认股证便可吸取年回报率12%,加上持有汇丰股票可收取3-4厘的派息年率,投资银行的整体毛利可高达15%-16%。除去借入资金成本外,回报仍然超过10%。

  (二)若然在6个月期限中,汇丰的股价急跌,备兑认购认股证便变成废纸。小投资者当然是血本无归,但大投资银行仍然可以安然无损。每一家投资银行都有风险管理守则。当市势逆转时,他们会发行“股票相关的高息票据”(Equity-Linked Note),透过私人银行家或理财顾问,推销这些高息的ELN。以汇丰为例,当市势开始逆转时,市价可能是130港元,投资银行发行的ELN认购汇丰价,可能定于125港元来吸引投资者购买ELN。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个月或数个月),汇丰市价跌至125港元,发行的投资银行便行使协议所定,把手上的汇丰股票,转售给ELN的持有者。倘若期间汇丰股票的市价未下跌至125元,ELN的持有者只可收取所谓6%高息。利率是以年率计算,期间一个月的利息只是0.5%。也就是说,投资银行以0.5%的费用买入了保险,把手上用作套戥的股票锁定了止蚀盘,以125元止蚀汇丰,投资银行是以买入成本价止蚀,帐目上并无损失。在市势逆转时,投资银行只是付出额外的保险费而已。另外投资银行亦可通过股票期权(Options)分散手上持货的风险。

  (三)法例又赋予发行商极不合理的自由度,包括可以自行决定该认股证的流通量,发行量是可以从0%-100%。证监采用两种不同的尺度来监管股票和衍生工具,对小投资者是否公平呢?现时上市公司的股票流通量要保持不少于25%,任何人买入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票,都要公布。若买入超过35%,则要提出全面收购。可是认股证的买卖却不受这些条例的限制。因此,发行商买卖时可通过大量增加供应,使认股证的市价大幅下滑,然后发行商又可在低位买入,从中获取巨大利润。在供求方面,小投资者是永远处于下风,输多赢少。

  (四)发行商更可以直接参与认股证的买卖,可以同日同时进行,从中赚取差价,只需在翌日向联交所通报买卖的数量及价钱,无需在报章上刊登。小投资者亦很少会登入联交所的网站,深入了解发行商的买卖。发行商往往利用这自由度来影响认股证的价格、影响引伸波幅的变动。笔者用以下一个实例来证明,小投资者与大投资银行(发行商)对赌是一项不公平竞赛。结果,绝大部分参与的小投资者是亏本离场。  

  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

  (4498)的实例

  笔者选择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为例,非因与发行商有交往,亦非曾参与买卖这认股证,只是他上市时刚巧遇着笔者评论认股证,这认股证亦受到传媒的推介,成交算是活跃。恰巧这段时间汇丰正股稳步上升,而这认购证(4498)亦同时由“价外”走向“价内”,笔者认为这样的配合更具学术性研究。从这认股证上市后的价格变动与正股的价格比较(参考表49),可看到发行商如何获利。其实,法巴作为发行商,同时参与买卖并非个别事件,所有的发行商都是用同一方法获利。曾经投资认股证有损失的小投资者,可能会以“不公平竞赛”为理由,控告证监以不同的尺度来监管衍生工具,容许发行商从中渔利。  

  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

  (4498)的条款如下:

  到期时限:2005年3月30日

  换股比例:每十份认股证可兑换一股汇丰正股

  换 股 价 :128港元,以现金结算  

  表49详细列出汇丰银行正股的收市价、成交股数和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的市价、成交份数,溢价及有效杠杆比率(数据来自《信报》)。开始时间是2004年9月20日法巴备兑认股证上市当日,至11月4日,前后共有31个交易天。以下是几项值得分析的特点:

  (一)在上述期间,汇丰正股的价格稳步向上,从未低过123港元。他的市价从9月20日的123.50港元上升至11月4日的129.50港元,升幅达到4.9%。值得留意的,在这段时间,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是从“价外”变成“价内”的。

  同期,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的市价表现反复。价格从上市当日的0.43港元,辗转下跌至10月25日的0.315港元,跌幅达到26.7%。其后,在正股持续上升的带领下,法巴备兑认股证的市价从10月25日的低位0.315港元,回升至11月4日的0.41港元,仍然较上市价低。从上市9月20日至11月4日,它的市价从0.43港元下跌至0.41港元,跌幅达4.7%。同期汇丰正股的价格上升4.9%。这样来回计算,两者的回报差距达至9.6%。

  表49:比较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 (4498) 与正股的表现

   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 恒生指数 汇丰法巴备 汇丰法巴备 溢价 有效杠杆

   收市价 成交股数 收市 兑认股证 兑认股证 (%) 比率

  2004 (HK$) (万) 收市价(HK$) 成交份数(万) (X)

  09月20日 123.50 936 13,221 0.430 1,940 7.13 11.92

  09月21日 123.50 1,309 13,304 0.435 12,150 7.17 10.58

  09月22日 123.00 683 13,272 0.415 10,077 7.44 10.73

  09月23日 124.00 1,260 13,280 0.415 3,030 6.57 11.20

  09月24日 123.50 1,192 13,066 0.390 5,494 6.80 11.46

  09月27日 123.50 2,039 13,021 0.395 5,283 6.84 11.37

  09月28日 123.00 912 12,950 0.375 5,388 7.11 11.56

  09月30日 124.00 1,346 13,120 0.385 2,484 6.33 11.88

  10月04日 125.50 2,725 13,359 0.395 13,887 5.14 12.56

  10月05日 125.00 513 13,331 0.380 4,839 5.44 12.83

  10月06日 125.00 654 13,271 0.370 8,012 5.36 12.90

  10月07日 125.50 404 13,321 0.365 7,012 4.90 13.39

  10月08日 125.50 1,305 13,241 0.370 416 4.94 13.23

  10月11日 126.00 735 13,305 0.370 9,400 4.52 13.59

  10月12日 125.50 976 13,251 0.370 5,424 4.94 13.23

  10月13日 125.50 1,279 13,171 0.360 10,259 4.86 13.54

  10月14日 124.50 1,143 13,035 0.350 8,391 5.62 13.13

  10月15日 124.50 618 13,059 0.355 2,017 5.66 14.70

  10月18日 125.00 742 13,034 0.345 2,936 5.16 15.55

  10月19日 126.00 854 13,154 0.350 12,369 4.37 16.52

  10月20日 125.50 855 12,999 0.345 10,560 4.74 16.11

  10月21日 125.50 982 13,015 0.335 2,576 4.66 16.52

  10月25日 124.50 2,311 12,818 0.315 10,274 5.34 16.18

  10月26日 124.50 757 12,852 0.325 12,109 5.42 15.77

  10月27日 124.50 1,053 12,838 0.320 15,376 5.38 15.97

  10月28日 126.00 1,569 13,113 0.340 12,500 4.29 16.92

  10月29日 126.00 1,508 13,054 0.330 17,576 4.21 17.38

  11月01日 126.50 869 13,094 0.345 8,582 3.91 17.38

  11月02日 128.00 1,886 13,308 0.400 18,807 3.13 17.18

  11月03日 128.50 2,194 13,397 0.400 16,582 2.72 18.06

  11月04日 129.50 2,203 13,369 0.410 10,944 2.01 19.76  

  (二)证监对新上市的认股证,采取绝对放任的态度,与处理普通新股的态度截然不同。参与买卖股票及认股证皆是普罗大众,两种不同的尺度并存是否正确呢?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普通新股上市,无论是公开认购或是配售,整个过程要在完成后才可上市,倘若认购不足,可能要押后或取消上市。可是,证监却容许未有经过配售或公开认购的认股证以0%流通量上市,准许发行商在认股证上市后才透过市场“派货出街”。这样的法例容许发行商赚取更高回报。

  笔者用表49中10月4日的表现作深入分析。当日汇丰正股的表现强劲,上升了1.50港元至125.50港元,升幅达1.2%,成交量达2,725万股。理论上,拥有杠杆比率认股证的升幅应更加大;但实际上,有效的杠杆并没有发挥其作用,也就是发行商利用正股的强势,大量“派货出街”。翻查当日发行商的买卖便可证实这情况(参考表50)。当日,法巴备兑认股证(4498)的成交量达到13,887万份,收市价是0.395港元,较上日只是上升一港仙。其中发行商卖出7,189万份,又以同样价钱0.395港元买入5,559万份,这做法在行内俗称“托价派货”。发行商买卖的净额是“派发”了1,630万份认股证到市场上去。经过当日的“派货”后,认股证(4498)的整体市场流通量上升至1,668万份,占批准发行总数的12.4%。可以说,从9月20日上市至10月3日,认股证(4498)在市面上的流通量,是微不足道的,少于0.3%(1,668万份减去10月4日的1,630万份)。发行商的“派货”行动,大量增加供应,就是利用小投资者捡便宜的心理:他们看见汇丰正股价格上升,希望买入未有上升的认股证获利。事实证明,自10月4日买入后,认股证(4498)的市价连续下跌14天至10月25日的0.315元。

  (三)有千多万份流通货量后,发行商又盘算如何在市场获利。10月13日,汇丰股价表现平稳,维持日前的收市价125.50港元。但是该日的认股证(4498)却有大量成交,达到10,259万份。买卖纪录显示,发行商在低位0.35港元买入5,175万份认股证;同日在较高价钱0.355卖出4,831万份,赚取的差价溢利共241,580港元。

  10月29日,汇丰正股的收市价为126港元,而同日的认股证(4498)成交量庞大,达到17,576万份。根据买卖纪录,该日发行商以0.338港元买入9,114万份,亦于同日以较高价0.344港元卖出7,848万份,所赚取的差价溢利共470,880港元。

  11月4日,汇丰正股的股价表现强劲,收市时上升1.0港元至129.50港元,成交有2,203万股。同时,认股证(4498)的市价只是较上日上升了一仙,收市价为0.41港元。但不要忘记,换股价是128港元。当日认股证(4498)已经是“价内”。理论上应有可观升幅。杠杆比率不断上升,却没有发挥效用,这是因为发行商的参与扭曲了波幅。发行商的买卖纪录显示,该日发行商在高价位以0.427港元卖出了4,210万份,而以较低价0.414港元买入4,098万份,中间差价赚取了531,596港元。该日发行商卖出比买入多,通过增加供应,把价钱压低后,再以较低价格回购,“开大”或“开细”是否由发行商操控呢?

  以上例证说明发行商利用调节市场为名,实际上可能是透过货源供应量,影响认股证市价的上落,从中获利。参与认股证买卖的小投资者,赚钱机会渺茫。在澳门赌场,“开大”与“开细”是随机的(Random),不受人为控制。香港的认股证市场看似由发行商操控,是否公平交易呢?

  市民欲翻查发行商的买卖纪录,可以登入联交所的网址www.hkex.com.hk,先入投资者(Investor)页,然后入上市公司信息搜寻(Listed Company Information Search)页,再选择档案类别(Search by Document Type)中的信息表类(Information Table),最后选定日期便可。

  (四)在“派货出街”的过程中,发行商甚至会偶而在低价卖出,并且在同一日以较高价买入,旨在引起小投资者的“跟风”。骤眼看来好像是津贴买入认股证人士,其实是先要“派货”,发行商才可以用现货的汇丰股票来套戥,赚取汇丰的派息。汇丰已于11月8日宣布派发第二期中期息,每股0.13美元,即是每股1.014港元,发行商参与市场的买卖已达很高的水平,(表50列出大成交量的日子,发行商参与数量平均占总成交的90%以上),可以完全干扰市价波幅。  

  表50:汇丰法巴备兑认购认股证(4498)之发行商买卖纪录

  日期 发行商卖 发行商买 发行商买 认股证总成 发行商占成

  2004年 出(万份) 入(万份) 卖量(万份) 交量(万份) 交比率%

  09月22日 4,937 4,900 9,837 10,077 97.6

  10月04日 7,189 5,559 12,748 13,887 91.7

  10月11日 4,320 4,309 8,629 9,400 91.7

  10月13日 4,831 5,175 10,006 10,259 97.5

  10月20日 5,096 5,427 10,523 10,560 99.6

  10月29日 7,848 9,114 16,962 17,576 96.5

  11月02日 8,857 7,254 16,111 18,807 85.7

  11月03日 7,296 5,927 13,223 16,582 79.7

  11月04日 4,210 4,089 8,299 10,944 75.8

   平均:90.6  

  笔者的建议

More......

投资王道-如何分析公路企业

  笔者对公路股有所保留,原因如下

  (一)所有在中国境内的高速公路,只享有30年的经营权,期满后公路交还政府接管,并不作任何赔偿。随着经营权时间值的消失,公路股的股价在后半时段(经营权过了一半时间之后),通常会遭受抛售,所以公路股无法成为累积财富的“千里马”。香港隧道便是一个好例子,后半段时间香港隧道股价长期不振,尽管派息高达10厘;

  (二)高速公路要增加收费有实际上的困难,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既要考虑汽车流量,又掣肘于免费国道所带来的竞争。以浙江沪杭甬为例,上市文件已列明与政府订立了一套加价机制,每3年可以上调一次,但根据过去5年的经营历史来分析,加价的进度与招股书所列明的,有很大差距,1999年时沪杭甬没有增加汽车入场费用,只是就2吨以下车辆的里程费作轻微调整,由每公里人民币4港仙上升至4.5港仙。2002年所有收费都没有调整;

  (三)无可避免,收费高速公路要面对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贫穷而偏远的乡镇,依赖高速公路,将产品运往大城市销售,可是高速公路关卡重重,且收费昂贵,被认为阻碍贫穷乡镇的经济发展。以沪杭甬为例,沪杭路段有8个收费站,杭甬路段有12个收费站,通过所有收费站,单程需要付出人民币154元,来回程算一天便要人民币308元。近日传闻,国务院稍后可能推出另一套新法例,限制关卡数目及收费,所收的款项要放进一个固定户口,先作偿还贷款,才能派发予股东;更有传闻指收费要跟贷款挂钩,不再跟随协议加费。若然落实,这些新措施将对公司造成很重大的打击,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情况下,所有估计的“内在价值”都是徒然。最近安徽皖通接获安徽省政府的指令,须于2005年1月将若干车辆的里程收费作不同幅度下调;

  (四)理论上公路股可以不断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取代将会被政府接管的旧公路,来延续其经营权。理论归理论,实际上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要选址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困难重重,高速经济发展的地区,如珠三角及长三角,已经设置不少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如果新建公路只是连接穷乡僻壤,汽车流量不足,投资自然无法取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收地往往遇上地方势力阻挠。乡镇企业宁愿选择免收费的国道,宁可自行集资兴建接驳国道的乡镇小公路,拒绝接纳收费高速公路通过他们的土地;

  (五)要准确估计公路股的“内在价值”是有困难的。由于经营权的限制,不可以依赖10年后,以合理市价出售手上的公路股,估值时必须计算,公路余下经营期的现金流及派息,折合成为现在价值,不过经营权年期长,所以估值时牵涉太多假设,最后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计算浙江沪杭甬

  的“内在价值”  

  以下为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假设:

  (一)要计算浙江沪杭甬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估计公司未来的汽车流量及收费增加进度,扣除各项开支及资本性开支后,然后计算剩余的现金流,并将每年现金流及股东派息折合为现值,除以公司总发行股数,便可以得到公司的“内在价值”;

  (二)基于主要公路尚余25年的经营年期,因此假设于2029年公司将会终止所有营运,并将无条件把公路资产交回政府,因此股东届时将只能获分配所有剩余现金,并不包括资产变卖的价值;

  (三)车流量将跟随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加上路面扩阔,由4线变为8线,所以估计到2029年仍未达至饱和。根据公司招股书所列明,车流量增长的预测,是经济增长的系数计算得来的,2003年的日平均车流量为42,949辆,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的完工,将会显著带来增幅,2029年的日平均车流量将上升至187,861辆;

  (四)公司现时正进行公路扩阔工程,以应付未来需求,估计将在2007年完工,届时行车道将由现时的4线增加至8线;由2004-2007年,公司的资本性投资估计约为人民币50.52亿元,预计贷款可于2013年还清;

  (五)公司的折旧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桥梁及土地上,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乃按估计可使用年限,以直线法摊销;

  (六)2000-2003年,公司的派息比率介乎57.1%-64.6%,因此假设未来25年的派息比率为60%;

  (七)折现率为5%,与美国30年长期债券息率相若;

  (八)基于通胀可能受控,收费过高而丧失竞争力的假设,于2005年上调车费10%,其后24年经营期,车费将维持不变。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More......

投资王道-人寿保险产品的利润

  站在经营者立场来说,风险性寿险是属于高利润的项目,只要覆盖面阔大,意外死亡率只是占比例上极小数,赔偿率是可以从统计数字中计算出来的,所以发展个人的风险性寿险,能够使经营商扩阔覆盖面。团体性的风险性寿险,被视为较低回报的项目。一次煤矿坑或空难的意外,伤亡人数可能高达数百人,牵涉赔偿金额不菲,而且团体的议价能力高,经营者往往要以投标形式争取保单,价钱上的竞争直接削减边际利润。当然,争取个人寿险是利之所在,不过亦需要庞大网络,以支持众多的代理人,导致经营成本昂贵,如果产品不合潮流,无法畅销,庞大的销售队伍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一度过热,利息上升,当时传统性的保单(含有储蓄性的),例如终身、定期及两全寿险等,都是根据“定息回报”;这类保单一度非常受欢迎,即是以定额供款,供满20年或若干年后,投保者可以取回本身的供款外,还可以收取定额回报,期间投保者亦享有风险性的寿险保障。最近几年利息低迷,所有经营商都要为这类“定息回报”保单赔本。

  1999年,中国保监会鉴于利率回落,经营商要为定息回报的保单赔本,所以设定了2.5%的最高定息保证收益率,这措施令传统的终身、定期及两全寿险产品失却吸引力;所以自1999年以来,经营商积极推广“分红回报”的保单,代替“定息回报”的保单。“分红”的回报率再不是固定的,视乎经营商将保费投资所获得的回报高低而定,以70%比例分红予投保人士。因为银行存款利息低迷,所以这类分红产品亦受欢迎,为了提高吸引力,不少分红的保单亦附带有健康保险(医疗保险)。

  自2004年初以来,中国人寿推出“鸿鑫”的短期产品,投保人士可选择供款3年、5年或10年,期满后投保者可以取回本身已供的款项,但放弃了投资上的分红成份,换取终身享有寿险的保障。经营者在这段时间就赚取保费的投资收益,用作购买投保者未来的寿险,对经营者来说,供款年期愈长愈有利;根据中国人寿的中期报告,“鸿鑫”这短期产品大受个人投保人士欢迎,于2004年的首6个月已占公司新保单收入的44.6%,使公司上半年的保费收入上升至人民币314亿元,较2003年上半年增加43%。同期,平安保险总保费收入则下降9.1%,至人民币323亿元。  

  计算人寿公司

  “内在价值”的困难  

  一般人寿公司的年报,通常公布公司的“内在价值”(Embedded Value),计算方法是将总资产,减去所有负债及保单责任准备金,另外再加上手上保单的价值,才算是寿险公司的“内在价值”。估计保单的价值,并非外界人士所能做到的,公司是透过内部的精算师,计算每一张保单现时的价值及未来的价值,未来的价值是透过将未来现金流折现为现时价值。详细数据可以参考中国人寿招股书的附录3。文件中列出多个假设,以10%折现率计算,2003年6月30日的“内在价值”平均为人民币527亿元,即每股为人民币2.63元。

  作为投资者,无需浪费时间去计算人寿公司的“内在价值”,一般的投资尺度,是将公司股价与公布的“内在价值”作一比较。通常公司的股价一定比“内在价值”高,高出多少才算合理呢?市价往往是反映市场对寿险公司的看法,这些看法包括考虑新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有没有重大的天灾或意外,最终可能令公司作出巨大的赔偿。

  亦有证券分析员尝试,在公布的“内在价值”之上,加上自已对新产品的估值(将新单的保金乘以一个倍数),作为丈量寿险公司的合理市价。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含有过多假设数据,未必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选择人寿保险股时,投资者无需以“内在价值”作为依归,反而要着重业务发展的前景。切忌作跨市场的比较,因为个别市场的经营环境不尽相同,个别经济的发展速度亦不同,渗透率也不一样及人均收入差距殊异。所以选择人寿保险股,应以同一市场、同类公司分析才能全面。保险公司与银行同是金融服务业,市价通常比账面值高出倍数计。2004年6月30日,中国人寿的账面值,每股为人民币2.36元。  

  比较中国人寿与平安保险

  的寿险业务分布

  香港3家上市中国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相继于2003年底至2004年初上市,由于没有往绩可供研究,笔者只可以根据他们的招股书来作分析。平安保险的招股书相当详尽,将人寿保险及财险两种业务,以两盘不同的帐目详列出来。笔者现将平安保险的寿险与中国人寿业务作比较;同时将平安保险的财险与中国财险业务作比较。

  (一)中国人寿上市前,已经将1999年前的“定息回报”保单全数转移给母公司,所以无需为这些保单作出补贴。表47列出了两者的寿险责任准备金,中国人寿在这方面的支出,只有人民币294亿元,比平安保险的人民币404亿元少得多,在未来的一段日子,平安保险仍要背上早年所签定的“定息回报”保单,作出补贴,直至到期为止;

  (二)表45列出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2003年的保费收入来源。平安保险个人寿险,只占总保费的77.7%,比较中国人寿同类收入的84.4%为低。反而团体的寿险,占平安保险总保费的15.6%,比中国人寿的0.9%,明显高出许多。纯风险性的意外及健康保险占平安保险总保费的6.7%,远较中国人寿的14.7%为低。正如前文所述,个人寿险及全风险性的意外保险,属于回报较高的项目。表45的比较,明显指出平安保险的整体业务回报较中国人寿低。  

  表45: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保费收入

  2003年 中国人寿保费收入 % 平安保险保费收入 %

   (RMBM) (RMBM)

  个人寿险 58,541 84.4 42,743* 77.7

  团体 588 0.9 8,619 15.6

  意外及健康 10,205 14.7 3,680 6.7

  总保费收入 69,334 100.0 55,042 100.0

  *已将平安保险通过银行出售的保险当作个人寿险计算。  

  (三)表46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的营运效率,中国人寿2003年的代理人数达到65.5万人,是平安保险代理人数的3.6倍,但两家公司在人寿业务的营业额几乎相若。笔者觉得这些刚上市的数据,未能反映实际运作情况。中国人寿在上市前,将其“定息回报”的人寿保单全数转移给母公司,而保单数目我们无从稽考。据悉数目不菲,故2003年中国人寿公布的营业额偏低,不能够完全代表员工效率。以中国人寿的人手及分行规模来说,理论上营业及管理费用,应较平安保险高出以倍数计,但实际上表46列出2003年中国人寿的费用,是人民币63.36亿元,相较平安保险的人民币40.07亿元,只是高出58%。  

  表46: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营运数据

   中国人寿2003年 平安保险2003年

  分行数目 4,000 70

  销售点数目 8,200 3,600

  直销雇员 10,000 8,000

  代理人数 655,000 180,000

  银行、邮局分销点数目 78,000 12,000

  营业额(RMBM) 60,442 59,958

  营业及管理费用(RMBM) 6,326 4,007  

  平安保险寿险成本较高

  参考表47,中国人寿2003年总开支达到人民币519亿元,相较于平安保险低10%。平安保险的总支出实际上高于公布的人民币577亿元,若将“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撇除,平安保险的总支出达到人民币641.63亿元,比起总收入高7%。换言之,会计上若没有作出调整,平安保险应该是出现亏损的。这个调整就是“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数目达到人民币64.53亿元。通常在获取保单的时候,代理人会收取一笔可观的佣金,这些已付予代理人的佣金,被视为获取保单的成本,但不需要立刻当作支出入帐,可以逐年摊销,所以平安保险2003年有人民币64.53亿元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收入。将总支出减低至人民币577亿元。

  平安保险的“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性质,与银行收购时的无形资产十分接近,需要逐年摊销,所以2003年平安保险的“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达到人民币36.06亿元。为何中国人寿在损益帐上没有一个“保单获得成本延递额”的进帐呢?为何2003年中国人寿只有“延递保单获得成本摊销”人民币50.23亿元?有可能中国人寿的会计制度比较保守,付出代理人的佣金马上于该年全数报销,不作任何保留。

  笔者相信平安保险在争取人寿保单时是绝对积极的,给予代理人十分丰厚的佣金回报,此外,平安保险的“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达到人民币50.74亿元,是中国人寿相关项目的6.17倍,证明前文所述平安保险是倚重投资性的寿险。

  比较两家公司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平安保险在这方面的支出,达到人民币404.17亿元,比较中国人寿的人民币294.33亿元高37%,这数据显示,平安保险的寿险产品,有大量“定息回报”的比重,所以负担比中国人寿沉重。

  表47:比较中国人寿及平安保险在寿险方面的损益

  2003年数据 中国人寿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净已赚保费 50,807 84.1% 53,806 89.7%

  分保佣金收入 0 0.0% 370 0.62%

  其它收入 1,992 3.3% 0 0.00%

  投资收入及其它 7,643 12.65% 5,782 9.64%

  总收入 60,442 100.00% 59,958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 6,453 10.8%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 (5,023) -8.31% (3,606) -6.01%

  赔款、退保、年金与满期付款(8,700) -14.39% (9,838) -16.41%

  寿险责任准备金增加额 (29,433) -48.70% (40,417) -67.41%  

  保户红利支出及准备金 (1,207) -2.00% (988) -1.65%

  佣金支出及保单获得成本 (822) -1.36% (5,074) -8.46%

  营业及管理费用 (6,326) -10.47% (4,007) -6.68%

  利息支出 (367) -0.61% (205) -0.34%

  保险保障基金 (85) -0.14% (28) -0.05%

  总支出 (51,963) -85.97% (57,710) -96.25%  

  营业利润 8,479 2,248

  所得税 2,582 298

  少数股东权益 40 0

  纯利 5,857 9.69% 1,950 3.25%  

  笔者的结论有几项:

  (一)平安保险获取保单的成本明显偏高,中国人寿获得保单成本较低,比较二者的总开支与营业额比例(Cost/Income Ratio),平安保险达到96.25%,而中国人寿则为86%;

  (二)在人寿保险方面,中国人寿接受更多风险性寿险,这类保单所付出的佣金是较少的,所以成本较为便宜。相反,平安保险的“定息回报”保单占相当大比重,因此成本较高;平安保险倚重投资性寿险。

  (三)由于支付代理人佣金较少,中国人寿保留更多现金用作投资,所以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12.65%。相对地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9.64%。

  (四)中国人寿在发展个人寿险比较成功,除了代理人队伍庞大,更拥有全国性的分销网络。

  (五)2004年12月中国将会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容许外商加入,作全国性的竞争,这个冲击对中国人寿的影响比较轻微,根据行内人士的估计,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能够训练合格的代理人数目有限,要培训足够人手覆盖整个中国寿险市场,需要10年时间才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归纳来说,保险是服务性行业,要通过一队优秀队员,才可建立销售网络,要在短期内进入市场,掠取现有的利益,谈何容易。  

  比较中国财险及

  平安保险在财险方面的效益  

  财险业务是风险性的。经营窍门是覆盖面越大越有利,“意外”赔偿是属于少数,是可从统计数字计算出来。香港政府拥有过万辆各式各样的车辆,但从不购买“第三方险”。从统计中,没有可能所有政府车辆同一时间发生意外。所以,最便宜的方法是由政府自已承担“第三方险”。整年牵涉的赔偿费仍比购买一年的保费便宜。假设你家中有10部冷气机,每部冷气机每年的保养费是200元,一年便需要2,000元保养费。在这情形下,你倒不如自己承担保养,每年省下来的2,000元,可用作更换出现问题的冷气机。换句话说,你省下来的保养费已足够你不断更新冷气机。这就是财险的窍门。选择财险股,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率,覆盖面越大,盈利越稳定。第二点才考虑竞争。财险业于2004年12月全面开放,不过尚未容许外商经营汽车的第三方险。这项保障对中国财险是绝对有利的,只要覆盖面不受竞争而削减,汽车保险是他最大的收入来源。汽车的第三方险,对中国财险来说仍是有利可图的。

  灾难性的意外,当然会严重打击财险公司的盈利,美国911事件,令不少大型保险公司当年出现亏损。笔者翌年的汽车第三方险,保费大幅上升,但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身在香港,亦非美国公民,车辆只在香港路面行走,30多年未有闯祸,何以要为美国的911事件付出额外汽车保费?跨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专利,为了补偿911的重大损失,竟然联手在全球其他地方增加保费,消费者毫无选择余地,政府亦无能为力。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表,细心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营运效率。中国财险的净保额收入,是平安保险财险相关项目的8倍,总收入则是6.66倍;营业及管理费用则是4.53倍,相对而言,中国财险的营运成本较低,平安保险的财险业务是高成本制作。平安保险的支出项目中,出现“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达人民币10.3亿元的进帐,即平安保险的财险,亦付出不少的佣金,而有部分支出是当作收入,作日后若干年摊销。

  相对营业额的收入,平安保险的“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占总收入的16%,达到人民币9.9亿元,而中国财险则约为6%,为24.8亿元。赔款支出方面,平安保险较为占优,赔款支出占总收入的60.2%,而中国财险则达到70.3%。平安保险的投资收入较高,占其总收入的4.9%。纵观中国财险规模比较大,运作效益较高,而运作成本低。  

  表48:比较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的损益

   中国财险 与营业额相比 平安保险 与营业额相比

   (RMBM) (RMBM)

  收入

  毛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 54,968 132.90% 8,091 129.98%

  分出保费 (11,116) -26.88% (2,819) 45.29%

  未到期准备金增加额 (3,443) -8.32% (229) -3.68%

  净已赚保费 40,409 97.70% 5,043 81.01%

  分保佣金收入 - 0.00% 877 14.09%

  投资收入及其它 690 1.67% 305 4.90%

  投资收益 260 0.63% - 0.00%

  总收入 41,359 100.00% 6,225 100.00%  

  保单获得成本递延额 - 0.00% 1,030 16.55%

  递延保单获得成本摊销额(2,479) -5.99% (993) -15.95%

  赔款支出 (29,063) -70.27% (3,746) -60.18%

  营业及管理费用 (6,903) -16.69% (1,525) -24.50%

  佣金支出 - 0.00% (602) -9.67%

  保险保障基金 (468) -1.13% (56) -0.90%

  利息支出 (158) -0.38% (15) -0.24%

  总支出 (39,071) -94.47% (5,907) -94.89%  

  营业利润 2,288 318

  所得税 (837) (222)

  纯利 1,451 3.51% 96 1.54%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