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8

投资王道-在中国寻觅市场经济专利3

  运输业固定成本高

  在众多运输股中,最瞩目的是航空及航运公司。这也是笔者在初入行做分析员时,最先接触的行业。1974年,中东战争令全球石油短缺,苏伊士运河堵塞,令中东石油要绕道非洲海岸运往欧洲,额外需时一个月,所以油轮需求量突然急升,其租金亦大幅上扬,而油轮的价钱亦录得数以倍计的升幅。当时香港是世界上最大油船公司的总部:有包玉刚环球船公司、董浩云的船队、会德丰及华光航业4大公司,还有不少规模较小的船公司。油船是当时世界经济衰退中唯一一枝独秀的行业,作为初入行的分析员,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在逆市中上升的行业。有一次,有位荷兰基金经理途经香港,访问香港的上市公司,维高达当日亦安排了他与这些船公司管理层会面。见面后笔者(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向这位50多岁的基金经理推介航运股,想起来真是个大笑话,被他教训了一番,但却令笔者终生受用。

  这位基金经理很婉转地说,他们的基金有百多年历史,其中一条不可侵犯的家规(House Rule),就是在过去百年的经营中,从不沾手这些运输业的股票,包括任何海、陆、空运输。当时笔者碰了一鼻子灰,实际上这个策略隐藏了前人几百年的经验及智慧。这一鼻子灰令笔者不断阅读航运杂志及请教伦敦总公司资深的分析员,向他们学习运输业的运作环境及窍门,终于明白运输业的风险,是不适宜长线投资的。

  1975-1976年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笔者在股市上升阶段,反而建议机构性投资者出售会德丰,理由是它的船务投资比重太大,当大量新落水的船只投入服务时,船租可能急速下跌,令到整个会德丰集团会出现资金短缺。当时笔者坚信会德丰需要筹集资金,来支持船队在船租及船价下跌时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段时间,另一英资经纪行嘉惠父子的分析员,反而大力推荐会德丰,认为当时会德丰已落后大市。作为蓝筹之一的会德丰可能会追回升幅。其心态只是捡便宜,买落后股,缺乏对基本因素的分析。结果不出3个月,会德丰果然宣布供股集资,股价因而大跌,笔者从伦敦客户获悉嘉惠父子出了一封道歉信,为该次推介会德丰引致客户损失而道歉。因为当时笔者坚持相反意见,所以伦敦一些基金经理,开始认识笔者这个藉藉无名的分析员,自此之后笔者便再没有写求职信,只有猎头公司找笔者转工。回想起来,当时的分析员确是很有专业操守,互不抄袭,保持各自独立的意见,就算嘉惠父子亦肯为错误作出道歉。

  运输公司的固定经营成本非常昂贵。以航空公司为例:国泰是最有效率的,若每程飞机载客量(Load Factor)不能达到65%的话,便会亏蚀;就算达到65%以上,利润亦受到很多限制,例如票价的升跌、头等舱与商务客位的载客分布情况等。2003年上半年,香港惨受SARS冲击,国泰载客量急剧下跌,公司只有大幅减价及送出机票维持经营。虽然,当时的载客量达到64.4%,但国泰仍出现12亿港元的亏损,这是减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粗略计算,由于减价幅度大,载容量要上升至72.8%,才可以收支平衡。

  船方面也一样,虽然很多运作程序已经自动化、计算机化及机械化,但固定成本仍是十分昂贵。当船只到达某个港口上落货,最大的成本,就是支付货柜码头泊位及上落货的费用。无论是海陆空的运输都有风险,所以保险费用十分昂贵,尤其是中东局势一旦紧张起来,要经过中东水域的船只,投保时要缴交额外战争保险费,甚至有时无法投保。

  运输公司的第二个挑战是要不停地运作。就像工厂一样,24小时3班运作便可降低成本,若只得8小时运作,其成本便会十分高昂。所以船队及机队的编排十分紧凑,是用人手去配搭班次的编排,例如国泰由香港直飞洛杉矶,机组人员到达后下班休息,但班机不会停下来,下一程可能实时由洛杉矶飞回香港,在洛杉矶有另一班机组人员接班继续行程。所以一个环球式的运作,需要很多人手配合,后勤支持是十分庞大的,因为除机组人员外,还有机上的用品支持亦需配合运作,而这是十分昂贵的。

  船只也是要不停地运作,不能停下来的。由于船只体积庞大,空置时要停在安全的停泊位置,要支付泊位费;停泊其间,除了要继续支付昂贵的保险费,还要派人员继续看管及发动涡轮,以维持船只的运作能力。若船只长期没有运作的话,到重新启动时,是需要入坞维修一段长时间的。一艘“空置”轮船的维修成本和要付的银行利息,很快便会把“老本”吃光,而且新的环境保护条例,对船只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上每艘船应有30年的寿命。但新一代的船只无论在设计及运作效率方面,都有改良,空置的旧船只在低潮时会很快被淘汰,葬身于拆船厂。今时今日的科技,亦缩短了造新船的时间,船只的新供应可能很快充斥市场,压缩了航运的上升周期。众所周知,飞机维修费用昂贵。每次班机降落,与地面接触时的震荡,贯透全机每一环节,日积月累,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引致意外,飞机经过若干升降次数之后,便要进行全机X光测试。

  航运业与地产不同。自1997年,香港有很多负资产出现,但只要供款者继续有工作及还款,银行便不会收楼拍卖,亦不需长期付出庞大的维修费用,只是付出小额的差饷及管理费用而已。所以地产是一门能守的行业,不少过去7年的负资产,现时已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航运业并不拥有市场专利,处于完全公开的价格竞争,一定要做到最便宜、最优质及最迅速的服务。所以国泰航空未来的挑战,是来自着陆权的开放(Open Sky)及廉价航空公司的竞争:中国内地及香港都会开放天空,容许廉价航空公司加入竞争。香港的第五航权已经开放,中国内地日后相信也会跟随。航空权的开放会导致更多竞争,价格会继续下滑;但成本很难下跌,以占其成本20%的燃油为例,石油价格在可见将来很难大幅回落。美国的航空业已是投资界的诟话,因为价格竞争,令他们无法达到收支平衡,很多公司随时都会宣布破产。

  在六十年代汇丰银行亦曾与会德丰及包玉刚合作,投资航运业务。但在七十、八十年代,汇丰将手上股权陆续出售。自从七十年代的航运高潮后,航运业便辗转走下坡,所以在七十年代后期包玉刚先知先觉,尽量减持手上船只数目,继而登陆收购九龙仓;而董浩云则坚持投资航运,结果金山船公司及东方海外,在八十年代初要进行财务重组。会德丰的船务在八十年代初亦几乎要面临清盘,虽然有其他业务支持,勉强维持下去,最后会德丰的股权,还是被九龙仓收购了。

  在运输业中,笔者觉得比较有保障的环节,就是提供基建服务的上市公司。例如机场或货柜码头的经营商、系统供货商等,这些都有比较固定的收入。看看表14的数据,中远太平洋及招商局的纯利表现,会较中海发展稳定得多,后者只是纯粹经营航运业。至于航空股,东航、南航及国泰的纯利极度反复,而且变化速度之快十分惊人。就算专业投资者,往往也要损手离场。

  表14:运输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东方航空 南方航空 国泰航空 招商局 中远太平洋 中海发展

   (RMBM) (RMBM) (HK$M) (HK$M) (US$M) (RMBM)

  1995 634 2,978 38

  1996 591 727 3,809 -158

  1997 635 1,143 1,694 313 123 -75

  1998 -481 -544 -542 786 129 11

  1999 151 82 2,191 705 134 127

  2000 176 502 5,005 878 143 282

  2001 542 340 657 800 154 325

  2002 86 576 3,983 883 155 591

  2003 -950 -358 1,303 1,466 154 1,024

  

  综合企业投资分散,没有集中

  建立市场经济专利

  中资综合企业的业绩参差,广州市政府的越秀投资、广东省政府属下的粤海,过去都出现问题,最近才略为好转。就算国务院派来的光大系及中信泰富的表现也强差人意,其间中信泰富的业绩也非常反复,原委就是投资在港龙及国泰等航空事业,忽略了航空事业的循环性影响所致。其他的企业例如上海实业、北控的业绩也乏善足陈。主要原因是综合企业,往往分散投资,没有专注建立市场的经济专利。它们的长处,只是筹集资金,投资在经营者身上,本身并不是经营者,而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因时制宜,无法投放到有市场经济专利的行业。例如中信泰富,曾尝试进入中国的电讯及电力业务,但规模有限,无法取得市场经济专利。北控是北京市政府旗下的公司,它可利用北京市政府的关系,发展多个在北京的业务,但被局限在地区的发展上,一旦要离开北京市,这种优势便荡然无存。上实也是有同样情况,上实2004年上半年纯利大幅度上升至9.3亿港元,超过6亿港元是来自出售刚上市的中芯国际,撇除这项收入,实际上经常性业务反而出现倒退。

  华润创业是国务院属下的国企。虽然在香港有经营移动电话业务,但在国内却无法取得大型经营权,纺织业的亏损,可能抵消华润电力的进帐,投资太广泛反而容易出问题。综合企业忙于分散投资,忽略了发挥自己的长处,无法建立市场经济专利,不符合“千里马”的要求。

  中国的服务性行业

  所谓服务性行业:包括了零售、酒店、地产发展等。地产发展是一门地区性的专业投资。香港人当然十分熟悉香港的地产发展,但要用外来人身份,进入中国内地发展地产,却要面对很大的困难。过去20年,有不少香港公司到国内投资地产,但能真正赚大钱的却是绝无仅有。除了因为法制不完善外,经营中国地产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大勿搏”,意思是中国土地很多,所以发展的机会太多,供应大而令到楼价无法持续地稳步上升,发展商很难获取暴利。香港公司很难在中国建立市场的经济专利;反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发展商,在过去10多年,却成功地在珠三角发展了碧桂园及祈福新村等,大赚香港人的钱。

  表15:综合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中信泰富 越秀 粤投 华润创业 北京控股 上海实业

   (HK$M) (HK$M) (HK$M) (HK$M) (HK$M) (HK$M)

  1990 135

  1991 323

  1992 1,040 219 160 15

  1993 1,887 304 331 105

  1994 2,570 352 437 185

  1995 3,073 415 578 285

  1996 6,860 438 604 597 360

  1997 7,376 319 750 1,560 811 1,016

  1998 2,808 100 -2,012 1,268 475 1,154

  1999 2,966 19 -2,393 1,443 485 1,011

  2000 3,430 54 -1,356 1,657 516 1,135

  2001 2,110 40 286 1,205 578 1,203

  2002 3,902 -989 281 1,403 410 1,126

  2003 1,305 301 1,107 1,455 453 1,259

  中国改革开放,容许外商投资酒店,不过只有30年的经营权,期满后便要将酒店交还,送给祖国。这个限制令到酒店的回报不理想,酒店的投资回本期特别长,需要一段时间建立声誉才能获得客户支持。30年的经营权并不足够,有不少的酒店经营商在其他地方经营,经过一段长时间后,就算运作上没有获利,但仍可赚取土地涨价的利润,将酒店重建或出售仍会获取暴利。但这种运作模式在国内行不通,因经营者不能拥有土地的业权。酒店是一个人手密集的行业,要有良好服务,每一房间需要1.5个人负责,所以工资成本高。就算入住率偏低,空调也是停不了的,否则空置的房间会发出一阵阵发霉的气味。有如运输业一样,酒店的固定成本是很高的。

  中国的零售行业:如超级市场等,竞争非常大。这个市场已完全开放,容许外资参与,现时以法国的家乐福规模最大,即使香港的百佳也有所不及。可以预见中国的超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华润在中国经营多年的超市业务,最近才出现微利。在剧烈竞争下,长远前景仍是未知之数。香港公司金利来,曾经在国内零售市场叱咤风云,现在又归于平淡。由于版权保障不足,在中国经营零售,往往要面对大量翻版及抄袭。

  香港零售业和饮食业的经营窍门是什么呢?这两个行业都是公开竞争的,利润并不吸引人。就算是有品牌的经营商,竞争仍然是无法避免。世界最大的名牌公司LVMH(Lousis Vuitton Moet Hennessy),已经是集中了不少世界名牌在手,包括名酒、名牌服装及手袋等,但在香港同样有数不胜数的牌子加入竞争。所以,有品牌并不等如有市场经济专利,经营商仍要面对无限的竞争。另一方面看,商铺业主出租商铺的收入,却是稳定得多了。大业主甚至可以利用租金与营业额挂钩的方法分享利润。所以如果有兴趣投资零售饮食行业,可以考虑投资在商铺身上,只要商铺位置好,有人流,其租金的议价能力便会不断提升。

  公路股有市场经济专利,

  但没有长远前景


  成功的收费高速公路,往往是位处于两个大城市之间,令大城市间的人流、货流畅通无阻,这是自古以来最好的经营方式。但在中国这种专利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经营权一律只有30年,30年后要无条件把公路交回给政府。所以投资在这些公路股,一定要计算这30年的回报,是否高过其他可投资选择的回报呢?这是问题的重心所在。

  我们用浙江沪杭甬作为例子,高速公路连接了3个经济高速增长地区:上海、杭州及宁波,交通流量一定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而且协议准许每3年加价一次。但能否加价则视乎很多因素,例如1999年的入场费没有上涨,只是两吨以下车辆的里程费由4港仙一公里升至4.5港仙一公里。2002年沪杭甬甚至没有加价,因为当时中国出现通缩,在通缩情况下加价是绝对会影响流量的,驱使车辆使用免费的国道。所以投资公路股,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收费关卡多往往引起政治风波,能否真如招股书中所列明般加价,恐怕有时会事与愿违,最近安徽皖通接获安徽省政府的指令,须于2005年1月将若干车辆的里程收费,作不同幅度下调。理论上,公路企业可以不停兴建新的高速公路,来延续公司的寿命,但是偏远地区的流量不足,无法取得合理回报,发展快速的地区,收地的工作定会遇上地方上的阻力。

  从下列4家高速公路股来看,其收益比起其他行业稳定得多,他们现正享受市场经济专利的效益。但并不代表永远持续,到某个阶段连老本也会失掉。所以你要计算未来剩余经营年份的收益,是否足够覆盖投入的资本,利用现金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计算其回报,是否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投资更有吸引力呢?笔者将于稍后第十篇中详细剖析。

  表16:公路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安徽皖通 深圳高速 江苏宁沪 浙江沪杭甬

   (RMBM) (RMBM) (RMBM) (RMBM)

  1995 60 62 26

  1996 91 75 4 100

  1997 140 212 335 285

  1998 165 307 566 404

  1999 206 338 631 548

  2000 227 363 688 636

  2001 270 421 841 761

  2002 309 320 854 890

  2003 349 899 1,006 1,009  

  有秩序开放的战略性行业

  电讯行业前景秀丽  

  笔者用了很多篇幅教“一位女士如何选择如意郎君”,但到目前为止,你会发觉“坏男人”比“好男人”多。“好男人”,即有市场经济专利的行业并不多。先用电讯作一个例子,在本篇初段,笔者提及后来经济者的优势,说明中国有秩序、有规律地开放电讯行业。到目前为止,外商无法打入中国电讯市场,包括国务院属下的华润及中信泰富。因为政府刻意在市场完全开放前,栽培数间有效率、有现金流支持的国企经营商,令它们在中国“入世”后可以自力更生,抵抗外来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在香港、美国及欧洲都出现了。所以国家领导人相当明智地选择了有秩序、有规律地开放电讯行业,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这是电讯股的市场经济专利。

  以香港和黄作为例子,它除了香港的移动电话市场外,世界各地都有它的移动电话足迹,包括投资高科技的3G。何以和黄不投资中国,而要千里跑到欧洲呢?何以要在欧洲动用数以千亿港元,投得无资产的经营权,其后还要再投资几百亿美元建立新网络?2004年还要承担120亿港元补贴手机的亏损,更值得留意的是,和黄在人口老化得最厉害的意大利,也作出投资,意大利人口老化的情况比日本更严重。曾有人预言在100年后你再找不到纯种意大利人,恺撒大帝的后人,将会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但为何和黄就偏偏不到中国呢?理由就是无法取得控制权,电讯是战略性行业,外商投资局限于49%,这点说明了国务院有心栽培几家国企,专注发展中国电讯市场。

  由于中国市场庞大,有13亿人口,而且经济持续上升,消费力增加,所以电讯市场潜力很大。电讯是高科技产品,设备、仪器及网络的折旧率都很高。因此,公司的现金流庞大。最终,电讯经营商不断投资及不断减价,令外来投资者觉得无利可图,不再加入竞争。所以投资在中国电讯行业,现时一定会享有市场经济专利,未来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外来者无法参与竞争。

  从表17可以察觉到3家电讯公司的业绩,相对其他行业稳定得多。其中,中移动的增长相当理想。笔者稍后会在第八篇,比较中移动与中联通的运作效率。因为电讯行业折旧率高,所以公司纯利被压低。以中国电讯为例,2004年上半年公司税前溢利达到人民币184亿,而同期的折旧比溢利更高,达到人民币232.5亿。电讯行业有另一个长期的优势,就是无论你用什么平台,消费者的重复使用性强,用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行业比起可口可乐更优秀,老年人会怕血糖高,人口老化会打击可口可乐的销路,所以会有饱和的一日。电讯手机可能作紧急求救之用,对年老一辈更为重要。

  中国的长途电话费用,仍是全球最昂贵的,随着不断减价,需求会被刺激上升,其潜力是相当惊人的。科技上的突破,固网及宽频服务,将会肆意更快速增长,互联网的VOIP可用作代替长途电话。

  表17:电讯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RMBM) (RMBM) (RMBM)

  1996 4,509

  1997 4,955

  1998 6,900

  1999 4,797 839

  2000 18,027 3,234

  2001 28,015 4,457

  2002 32,742 4,566 9,773

  2003 35,556 4,217 24,686  

  电力行业之市场经济专利在于“煤电联动”

  目前电力好像是一个已开放的行业,实际上,这是国家的战略性行业,为了保证电力供应不断,国家最近明文规定,煤价不准比旧合约上升超过8%,及动用一切资源,保证煤可以由矿坑运到发电厂。同时,电厂亦不可以因供应紧张,随便增加电费,以稳定民生。不过,发电厂仍然处于“中游公司”的窘境,无法将电煤涨价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一定要落实“煤电联动”,才可以打破现时的窘局。

  一个完全开放的电力市场,对国家未必有利。以美国为例,它的市场是完全开放的,结果网络商之间有竞争,电厂之间又有竞争。理论上,有竞争才有进步,价格下降令消费者得益。但实际上,从安然事件可以看到,一些投机者利用自由市场议价的机制,将一张能源合约,由电厂到网络之间转手无数次,才到消费者手上,参与者从中投机获利,令消费者需付出昂贵代价。2002年美国西岸发生旱灾,令部分水力发电无法维持,需要从美国中部输入电力,避免停电,投机的中间人从转售电力过程中猎取暴利,结果,西岸居民饱受电费大幅上扬之苦。发电厂则无利可图;网络商则没有足够现金更新网络。年前美国东部更出现了一次大停电,一条垮了的电缆,断绝了整个美国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瘫痪了好几天,经济损失重大,比911恐怖袭击事件更可怕。

  国务院的有秩序开放计划,最终是将网络商和电厂分家,希望在2005年分为南北两个大网络;北方分为5个地区,而南方的网络会分为广东、海南、云南、广西、贵州等5个地区。由国务院辖下的5个大型发电商:大唐、华能、华电、中国电力及中国国电5大集团,竞投电力上网络。前3者已经在香港上市;中国电力正在路演,为上市铺路;中国国电尚未重整完成,亦未有上市时间表。

  领导人最理想的目标是:这5大发电集团及其他私营的发电商,用有效率的生产竞投上网,提供有效率及便宜的供电。而两大网络亦可以互通,互补不足,由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达到供求平衡,最终不会出现缺电或供应过多的情况,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前景。至于外商投资的电厂,当然亦可以参加供电计划,但由于规模较小,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外商能否成功在竞争之下供电上网,在上网时取得溢利呢?还是未知之数,况且未经国务院批准而兴建的电厂,要缴交33%的税率,而5大发电集团只需缴交17%。

  现时这5大发电集团,正全力发展供电能力,应付急速增长的需求,亦为全面开放带来的竞争做好准备。从公布的业绩来看,大唐、华电、华能及华润电力等,他们都致力提升产电能力,全面配合有规划开放的构思。达到发电厂能竞价上网的目的。

  现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好像香港的六十年代,以工业作领导。中国现时的耗电量,每年增幅应该比生产总值高出50%,即是当生产总值上升9%的时候,电力消耗是可以上升14%-15%的。但是国务院在审批新电厂时,是十分谨慎的,不想有过度投资的情况出现。结果今年便有20多个省出现缺电情况。这情况对电力生产商却是十分有利的,因煤价上涨,他们提高了售电价格。虽然无法抵消全部上涨成本,因为设施增加,产电力及效率同时提升,销售额亦水涨船高。只要缺电情况再维持多数年(不少专家估计可能维持到2007年),在未来3年,这数家大发电厂,便能利用这机遇壮大自己的实力,亦利用庞大的现金流作出新的投资,保持了长远的竞争优势。他们的发展将会重复香港电灯及中华电力,在香港六十年代起飞时,大量投资、扩大产能及打好基础,迎接溢利的长期上升。

  表18中,3家发电公司的溢利表现相当稳定,且有持续性的增长。其中华能及大唐表现出色,因为他们除了自建新电厂外,还可以从母公司购入电厂,实时投产,这也符合中国政府的长远电力发展计划,将网络经营者的发电厂卖给发电商,彻底分家。华电国际规模较小,发展方面很多时会出现青黄不接。不过最近有意急起直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  

  表18:电力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大唐发电 华能国际 华电国际

   (RMBM) (RMBM) (RMBM)

  1995 829

  1996 920 1,331

  1997 1,143 1,662

  1998 1,216 1,839 919

  1999 1,250 1,868 1,155

  2000 1,375 2,516 1,339

  2001 1,438 3,451 1,380

  2002 1,405 3,921 1,182

  2003 1,812 5,430 1,029  

  石油的战略价值高,市场经济专利牢固  

  石油一直是中国的战略性行业,开放时一定十分有保留。主要石油开采商为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前身均为国企,现在则是庞然巨物。它们是绝对受到国家的保障,例如中海油在中国沿岸开探石油,拥有率先与外商的合作权,同样情况出现在陆地上的中石油及中石化。

  最好的例子是西气东输的管道投资,外资虎视眈眈。根据世贸的条件,这些大项目都要开放。但外资的条件当然苛刻,他们要求很高回报,几年来,由构思以至建设都不断讨价还价。幸好中石油的现金流量充足。虽然谈判没有结果,中石油还是不断自行投资铺设管道,现时已成功输气,而欧美石油公司的贪婪,无法在中国实现。

  同时,中石化则不断向外商招手,不断邀请外商参与兴建石油化工厂。就是利用了直属国务院的特殊身份,能够和地方政府打开渠道,引进外资。也是机缘巧合,美国最近十多年都没有兴建炼油厂,基于环保考虑,在美国投资新的炼油厂,单是在环保的设计图则可能要用上一亿美元,中石化则掌握了这机缘,与外资合作兴建更多炼油化工厂,将来可以透过进口石油原料,再输出制成品。

  这3家油公司的专利在哪里?他们若发掘了新油田,只要向国家缴税,无需向私人缴税。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私人拥有。所以开采新油田时,要与地主分享成果。反过来,中国现时的宽厚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一生难逢的机遇。在历史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石油在美国兴起时,洛克菲勒(Rockefellor)的标准石油(Standard Oil),富甲一方,垄断市场发展成为庞然巨物,最后被国会勒令分拆成多家小型油公司。

  很可惜,中国的天然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否则这3家公司,将会带来无法估计的财富。石油公司的业绩本来是高度循环性的。但中石油的表现很稳定,因为主要是从事“上游”的石油开探,化工业务相对较小,而其开采石油的成本,是3家油公司中最便宜的,即使面对经济逆转时,亦会有可观溢利。中石化在石油化工的比重较大,业绩会比较波动,循环性较强。中海油是纯粹上游的天然气及石油发展商,虽然离岸的开采成本较高,不过比英国的北海油田还算便宜,所以产品仍有一定竞争力。溢利最稳定的是中油服务,其业务是以服务母公司中海油为主

  石油行业本来循环性很强,但这4家企业上市以来的业绩,有不俗的表现。因为中国耗油量,近年来不断上升,所以他们所生产的石油产品,不愁没有市场。自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接近50美元一桶,大家可以预期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的盈利,可能会水涨船高,大幅度上升,产生大量现金流。相信他们一定会把握这机遇,收购更多海外油田,提高生产量的。笔者将于第七篇详细讨论如估计石油股的“内在价值”。

  表19:石油企业纯利一览

  年份 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 中油服务

   (RMBM) (RMBM) (RMBM) (RMBM)

  1998 15,300

  1999 27,001 4,672 4,111

  2000 55,231 19,004 10,300

  2001 46,808 16,025 7,957 273

  2002 46,910 16,080 9,232 354

  2003 69,614 21,593 11,536 467  

  银行与保险的广泛网络

  巩固市场经济专利  

  中国的银行与保险业也是有秩序、有规律地开放的。现时有3家保险公司,刚刚在香港及美国上市,他们分别是中国人寿、中国财险及平安保险,但因他们只是刚刚上市,笔者没有在此列出他们过往的业绩。银行方面,中国的4大银行仍处于重组改革之中,相信来港上市为期不远。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上市数据虽然不足,但长远可以利用欧美的成功例子,来套用于中国急速发展中的经济。金融服务业中,以银行及保险的前景最为乐观。中国4大银行及3大保险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广泛网络,提供服务,只要管理阶层能够利用市场经济,有效率地运作,未来的日子,应该会以高速增长,来建立各自的市场经济专利。

  笔者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有利因素如下:

  (一)中国的平均工资比较其他已发展国家,仍然属于偏低;人寿及财险的渗透率及投保金额更是偏低,随着经济发展,上升的幅度一定可观。而且还有很多低收入人士未有投保,所以市场发展空间无限,前景是绝对理想的。未来中国的生产总值,有机会维持6%年复式增长率。同时,保险业的渗透率,亦可能以年复式增长率7%推进。所以整个保险业的保金,可能在未来以快速的13%增长;

  (二)随着社会福利的改革,例如医疗、失业及退休等,都会刺激市民大众对保险的需求;

  (三)3家中国保险公司,早已建立起全国的网络及行政架构,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达到经济效益。2004年12月,中国保险市场便会全面开放,不过外资公司只准以合资形式进行,股权不可超过51%。传闻中国将实施强制性的汽车第三方险,届时外资可能无法参与。长远来说竞争是会加剧的,不过外资无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同样的网络,而且运作成本亦会较为高昂;

  (四)随着中国的利率上扬,加上境内投资(QDII)政策,保险公司将有机会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

没有评论: